浅议土地开发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张嘉豪
[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的占有量也日益加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的占有量也日益加剧。耕地的减少呈现出上升的必然趋势,要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作用,土地开发整理是必然渠道。通过开发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增加土地的产出率,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闲置;综合效益;发展:工程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建设的需要,造成大量的耕地被占用,同时又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占用耕地,非农建设占用大量耕地,从而导致耕地逐年递减。针对这种耕地逐年递减的现状,又要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那么就要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使有限的土地不断提高利用率,发挥其更大的利用价值。
         1、土地开发整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土地开发整理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土地开发整理的一些优惠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土地整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在较短的时间里成果不明显,见效较慢,使一些地方的干部及人们对土地整理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从而会影响土地开发整理的工作速度和质量,形成土地开发整理的制约因素。
         1.2、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主要是由于个别直属部门对土地的相关法律了解不够透彻,法制意识不强,观念淡薄,领导追求功名成绩,从而造成重开发轻整理的现象。而且还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从而使有偿使用的土地经济丢失,乡镇对中低产田改造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直接影响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1.3、地块开发整理不平衡
         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有限,所以导致一些地块开发较早,一些地块开发整理较晚。不能进行同时开发整理,使有些有很大潜力的土地没能及时开发整理或利用率低,就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对一些中低产田的改造速度较慢,并存在停止不前现象。
         1.4、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不足
         土地整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大量的资金做保障。目前由于综合开发资金短缺,中低产田改造资金不到位,使许多有价值、有潜力的开发项目得不到落实。所以无论是基本农田的工程,还是中低产田的改造,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1.5、利用率低。效益不明显
         当前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由于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资金不足等诸多问题,使土地开发整理的效益不明显,土地利用率低,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1.6、闲置土地增多。没能有效地开发整理
         利用不充分城市及周边的企业破产,土地大多处于荒废不用状态,其面积是可观的,乡镇企业倒闭土地也处于闲置状态,这些闲置的土地没能进行有效的开发整理,没能达到充分利用,使土地资源严重浪费,这些因素的存在势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2、土地开发整理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土地的开发是人类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提高对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土地整理是人类对土地利用不断建设,重新配置土地的过程,是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土地进行综合整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性措施。
         2.1、开展战略研究,指导事业科学发展
         一是开展土地开发整理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应把坚守耕地红线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用地作为事业发展目标,发挥土地开发整理的支撑作用,提升土地开发整理在国土资源管理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推动土地开发整理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应尽快确立土地开发整理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发展目标,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和各地项目安排提供长远指导。二是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应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指导、拓展内涵、全面监管、分等定级、国际交流、基础研究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综合考虑,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为推动土地开发整理管理体制改革、逐步确立土地开发整理的主导地位、占领行业制高点等提供思路与指导。三是加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工作。制定和执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搞好土地开发整理的前提,应提高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对土地开发整理的控制和引导作用;应将规划目标分解为国家年度计划任务,增强计划的刚性约束力,全面统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增强宏观调控力度。
         2.2、改进管理模式,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投入与产出评价模型。将资金投入与新增耕地面积、基础设施建设数量、土地质量等级提高、土地破碎降低程度等指标结合起来,解决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考核难以量化等问题,并以此评价结果落实“年度中央分成新增费分配或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挂钩政策。二是切实整合各类资金。要研究各类专项资金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考核,切实改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安排方式,按照整村、整乡、整县方式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发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载体功能,聚合交通、水利、通讯、卫生等各类支农资金,共同推进项目区建设。三是大力开展建设用地整理。应尽快研究制定土地开发整理商业运作模式和激励政策,扩大社会参与程度。当前应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大力推进建设用地整理工作,必要时应将土地收购储备与建设用地整理进行统一管理。
         2.3、推进体制改革,确保监管责任到位
         一是改革土地开发整理行政管理与专业监管并立的二元状态。按照“管办分离”原则,明确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行政管理与土地整理专业机构监管责任职责。建立监管机构与财政、国土行政部门监管的对接机制,避免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出现多个“婆婆”。二是制定土地开发整理机构管理办法。解决地方政府设立土地整理机构、落实编制和经费无政策依据问题。当前,应切实解决土地整理机构工作经费渠道,落实项目实施监管人员。三是切实改进监管工作方式,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分类指导与服务,将推进项目实施进度、提高工程质量、规范资金管理和权属调整等作为实施监管工作的核心任务;切实解决占补平衡任务不落实和补充耕地质量不高等问题。四是制定土地开发整理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建立土地开发整理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土地开发整理参与机构和从业人员管理;大力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各类机构服务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
         2.4、加强理论研究,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建立土地开发整理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选择部分高校,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培养土地开发整理专门人才,同时应以国家需求为主,推动土地开发整理基础理论研究,发挥社会研究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相关项目研究。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和调动相关机构和人员的研究热情,凝聚社会智慧与力量,形成推动土地开发整理基础支撑理论、技术标准等研究的持续动力,逐步深化土地开发整理发展目标、差别化管理政策、建设标准、质量评价方法、权属调整规程、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为制定土地开发整理法律法规,完善土地开发整理政策、技术标准等提供依据。三是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国际交流,定期举办土地开发整理高层论坛,提出土地开发整理宣言,让土地开发整理深入群众。同时,全面总结中国土地开发整理10年来的成效,汇总成册,让未来的人员有资料可借鉴,积淀土地开发整理基础知识。
         3、结语
         土地提供的物质数量和质量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的开发整理是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关系到生态环境好与坏。所以对土地的开发整理要进行统筹规划,合理推进,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土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红艳.浅谈土地开发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J].经济视野,2013,000(023):261-261.
         [2]王立凤.浅议土地开发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J].科学技术创新,2015(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