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讨论了土地开发与土地整理的内涵,分析了土地开发整理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的作用,强调了在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过程中,应对占用的和开发整理增加的耕地进行地力鉴定;对开发整理项目区的土地进行宜耕评价;加强对土地开发整理区内耕地的环境管理。
关键词:土地开发;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管理
引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扩张,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如何保证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一直以来都是土地开发整理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部署,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的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给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为了转变这一现状,必须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对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的控制,确保这两项工作能够有机联系到一起,从而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有力的保障。
1 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概述
一般来说,土地开发整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对未利用的但具有开发潜力和价值的土地,采用工程等措施,对荒滩、荒地、荒山等土地进行改造成可使用的土地;二是采用一定的工程技术手段,按照相关土地开发整治规划,对一部分土地进行平整、改良、综合整治,改良土地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而耕地质量管理指的是对耕地环境、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等加以管控,致力于提高农作物产量,给人们提供绿色安全的农产品。耕地资源作为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通过将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相结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真正实现土地整理工作目标。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经济发展带动建设用地以及设施农用地的急剧增长,不可避免的占用了宝贵耕地资源,给耕地保护带来了难题。可以说,解决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已经迫在眉睫。
2 当前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1 集中连片的问题
有的地区集中连片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地形条件限制、生态环境恶劣、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欠缺、政策环境匮乏、人力资本缺乏、人们思想僵化等,都会阻碍集中连片的问题。从集中连片地区分布来看,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内蒙古高原的部分地区、几个大沙漠边缘地区,都是土地贫瘠、干旱缺水;南方的一些石漠化地区,土层稀薄,水肥渗漏严重;受高山大川的阻隔,在大部分山区,农户居住分散,农业生产规模小,有的户住在半山腰,经常面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威胁,部分地区通路、通水、通电也面临着较大的难题。
2.2 工程设计和布局
对于土地整理项目中的设计方面来说,区域地形、耕作条件以及一些灌排状况都对工程的形状以及布局产生着影响,而工程的布局和设计则是因整理区的整理目的而制定的,例如华中地区是我国血吸虫病高发的一个区域,那么对华中地区进行血吸虫疫区土地整理的目标就是治理血吸虫,其工程的具体建设也是对疫区的水流进行清淤疏通、硬化和晾晒淤泥等,这些措施的主要防护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治理血吸虫;再说汶川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土地整理,它的工程设计中就有在规划建设中兼顾抗御地震,同时对受灾地区进行规划,增加对灾毁地区的投入,以此确保耕地数量不会因此而减少。
2.3 地形地貌对各土地整理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影响
我们知道,不同的地形地貌研究区域地形条件都存在差异,土地的利用现状也是不尽相同,而地形地貌对各研究区整理前土地利用现状产生影响的则有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等。
因为各个研究区地形地貌的差异较大,所以各自的耕地结构也存在不同,在浅丘区因为海拔较低,所以相对高差也较小,地势一般是相对平缓的,所以我们知道在这样的地区水田占地面积较大;而深丘和低山区则因为海拔相对较高,地形也较为复杂,所以水田相对较少,一般是以旱地为主,所以在对它们不同的地势地形进行土地整理时,它们的应对方针和措施方案都是不一样的,在这时我们要懂得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地形。
3 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耕地质量管理制度
在对我国土地资源的状态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耕地环境存在一系列污染问题,其中包括工业废水污染、农药污染等。在这种情况下,耕地质量大幅度下降,造成该土地利用率偏低。因此,在对土地进行开发整理时,必须建立完善的耕地质量管理制度。因此,我们需要对耕地质量进行监测,如果耕地质量无法满足相关质量标准,则这部分耕地将不允许使用。与此同时,如果耕地需要引水灌溉,则需要对水源进行水质检测,如果水源水质无法满足相关灌溉标准,则不允许用于耕地灌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耕地质量。此外,在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进行验收时,需要将开发整理后的耕地质量与耕地前的质量对比,在确定评价结果均满足相关要求时,才能完成验收工作。
3.2 建立健全的耕地验收评估制度
在《土地管理法》的内容中,规定了所有地方政府都需要根据相关标准的要求进行土地利用与规划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确保本地区的耕地资源总量不会有所减少。如果本地区内的耕地总量出现减少的情况,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按照规定进行开垦,确保耕地的数量与质量不会因此发生变化,开垦完成后应由当地土地管理部门对开垦的耕地进行验收。与此同时,在省级地区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中,不但要考察,耕地的面积,而且需要对整体的质量进行全面的考察,保证补充的耕地和占用的耕地,在面积和质量上保持一致。此外,土地管理部门需要对补充耕地面积以及质量进行验收,并以此为基础,保证补充耕地的合法性。在对补充耕地进行验收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验收工作中的遵循的规范性与使用的验收技术。保证验收过程中能够按照国土资源部门的相关验收管理方法进行验收工作,提高验收流程、内容以及方式的规范性成度。
3.3 提高对宜耕土地的管理力度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实际工作中,土地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包括盐碱地、沼泽地、滩涂地、芦苇地自己荒漠地等,这些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环境相对脆弱,气候相对恶劣的地区。在我国目前开发工地的工作中,当然存在管理不严格的现象,在对以上土地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开发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造成开发后的耕地质量相对较低,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我们必须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对开发方式进行进一步优化,有效的提高土地开发整理质量以及效率。与此同时,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人员需要对目前的土地实际利用状态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在对当地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对后备土地资源的调查力度,调查这些土地的土壤厚度、土壤质量、地形情况以及水源质量等方面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全面提高耕地资源的管理水平,制定出与耕地管理相关的规划方案,减少对耕地进行过度开垦以及不合理利用现象的出现,避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不断提升耕地资源的利用率。
4、结语
综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问题。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在缓解人地矛盾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了众多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废地利用等措施,保障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以此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驰.浅析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J].决策探索(下),2018(08):76.
[2]黄琪.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8(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