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从各个方面把城市轨道交通和车站建筑相结合起来,这样人们的换乘将更加便捷高效、人性化。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设计,密切关注乘客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从而为乘客创造一个更加人性舒适,符合旅客行为特点的城市轨道交通建筑空间,将成为设计师们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建筑;人性化设计
引言
轨道交通在早期主要是解决速度和客运量这二大问题,到如今速度与运量已不成问题的时候,舒适性被提升到更高的位置,乘客对于各种轨道交通尤其对其站体的体验感要求日益增强,因此,地铁和火车站等此类建筑设计中,应该把乘客需求放在第一位,以乘客为中心,,从人性化角度来完善我们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是未来追求的目标!
1.人性化设计的必要性
在我国多数城市早期发展阶段中,受到设计经验等因素限制,设计师们忽视了人民群众出行的便捷性、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等。这些问题的主要成因在于缺乏人性化设计理念,问题考虑不够全面。因此,当前设计师需要更加灵活地运用人性化设计理念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建筑设计工作,在充分保障并适当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量的同时,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人性化城市轨道交通环换乘服务。这是现在和未来设计师们必将考虑的重中之重!
2.人性化设计的策略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建筑设计其基本的设计理念:为旅客营造舒适的换乘场所,同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渴望人际交流和情感上的共鸣,追求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身份的认同。具体的策略如下:
(1)站内公共区平面布置考虑人性化
(2)站内垂直交通组织考虑人性化
(3)其它交通方式的接驳换乘考虑人性化
(4)室内空间尽可能采用自然采光
(5)内部空间尺寸适宜人性化设计
(6)各种标识简捷明快的导向性人性化设置
(7)内部氛围的营造如色彩与材料人性化
(8)不同部位的绿化设置
(9)内部的人性化设施的设置
3.青城山交通枢纽项目中人性化设计分析
3.1项目简介
青城山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的建设,是都江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成为都江堰市三大综合客运交通枢纽之一,是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无缝衔接的基础平台。
项目包括已经建成的高铁站及规划设计中的M-TR 旅游客运专线,以换乘服务用房及5A 级游客服务中心为中心,候车室、办公用房、配合建设下穿隧道和大巴停车场、地下停车场。
3.2总平面设计中交通组织的人性化设计
青城山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的总平面设计中本着“以交通核心,以人为本”的组织原则。其布局设计主要考虑尽量使旅客进出站的步行距离最短,人流、车流便于组织和分离,同时还能体现公共交通的区位优势。
具体在换乘中做到方便高效,无缝衔接。在换乘体系中保证枢纽内部人车分离,换乘内部化;不同交通方式分离,上下客分离,尽量减少冲突点。通过合理配置公交中途站与首末站的关系,减少城市主干道交通对人行感受的不利影响。
3.3建筑设计中人性化设计的体现
3.3.1车站内部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1)放大地铁车站的内部公共空间,改善乘客的空间体验感。
青城山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的内部空间,不仅是乘客快速通行或驻留的场所,还是人们身心可以放松的场所。比如:在车站公共区设置中庭,将站厅站台等其他空间有效连通,这样整个公共空间更加宽敞舒适,乘客不会压抑,又在功能上有所复合,更加高效。
(2)丰富地铁车站的内部空间,因地制宜地做一些人性化布置。
青城山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的内部空间布置了一些小品、绿化、灯光、文化墙及色彩变化等,营造人性化的室内微空间,使室内空间变得更加舒适宜人。
3.3.2车站标识及导向设计
(1)车站外的信息标牌主要起到引导作用。站外都会设置与其他交通的衔接换乘指示牌、地铁指示牌。这也是为了方便乘客们快速高效地找到正确路线前往地铁车站上车,一般在距离车站的入口和出口大约500m处会增加连续的路标导向牌,这样会有助于乘客能更准确地找到进入地铁车站的入口。
(2)车站内的信息标牌主要是指导旅客完成一系列操作,例如上下车,进出车站,这也是设计师需重点关注的地方。站内的标志一般要求间隔均匀、连续、指向明确。引导信息必须少而精,重点突出,以便行人能够快速确定其行驶路线,避免拥堵,盲目搜索和从众行为。
(3)站点内部和外部的引导系统的合理连接是设计的盲区与难点。一般来说,乘客在地下空间的方向性都较差,依据人们的心理特点,乘客在陌生的环境中常常会紧张不安。在实际旅途中,旅客在选择路线时,容易重复询问,重复奔波,因此需要在设置标识导向之外,多设置人工服务点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对一些老人等对理解标识困难的乘客。
3.3行人交通组织的人性化设计
行人交通组织的人性化设计在以前不太受重视,现在已经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建筑人性化设计的最重要的部分。其中换乘人流组织包括高铁、M-TR、公交车、出租车、大巴车等交通方式与接驳车之间的换乘人流组织。在行人交通组织时,为了有效引导行人流,需要从乘客的角度人性化考虑乘车流程中入口、通道、购检票、站台候车、出口导视标志的设置位置,同时导视标志信息要简洁明晰,这样可以减少行人流在站内不必要的交织,有助于站内出行秩序的提高。
另外,主要在垂直电梯、扶手、坡道等方面考虑无障碍设计。
.png)
3.4提供人性化设施
枢纽内共配置有多部电扶梯,乘客最快在10分钟内,即可实现国铁、地铁、公交、出租等各种公共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同时还设置有“S”站、问讯处、母婴室、直饮水、无障碍电梯等便民服务设施,乘客在内部可以享受便捷、舒适的乘车、购物一体化服务。
此外,高铁站站前广场左右两侧均设置了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医疗救助、饮水处、更农室、婴儿保育室、行包寄存中心、无障碍卫生问、自行车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广场还设置了风雨连廊,实现乘客在任何恶劣天气都能舒心换乘,避免淋浴,暴晒等。
4.结语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不断的分析研究国内外比较完善的人性化设计和运营经验,在进行地铁和火车站建筑设计时,应遵循“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实现“人性化”设计,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结合以往经验教训,不断创新,创建满足中国发展和时代需求的地铁和火车站人性化建筑。
参考文献
[1]罗照伦.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的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5).
[2]朱慧清.公共建筑设计的人性化设计探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6(2):60-62.
[3]原媛.地铁站出入口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及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4]尹永明,杨欣园,董劲驹.分析公共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特点[J].居舍,201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