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靳冬梅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39卷2月第4期   作者:靳冬梅
[导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我国人民的重点关注对象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我国人民的重点关注对象,而建筑工程导致环境污染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领域,所以为了建筑的环保,就出现了装配式的建筑工程。要想让装配式建筑工程持续发展就需要加强装配式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本文针对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针对问题对改进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了完善,希望能让装配建筑工程的实施更加绿色环保。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引言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管理模式也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基于此,本文以当前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不足作为切入点,予以简述,再以此为基础,分析可行的优化策略,给出加强管理条目的分析、重视整体管理、灵活选取管理层次等内容,尝试通过研究为后续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1装配式建筑的定义
         所谓装配式建筑,指的就是利用机械吊装的形式将预制加工厂预制的零散构件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建筑。传统建筑的施工往往在设计阶段只考虑建筑的结构,而没有考虑建筑的施工方式,绝大多数传统建筑工程项目都是采用现场手工作业形式。而新型的装配式建筑则完全不同,其一般采用的是标准化设计方式,首先在预制厂进行构件的生产,然后在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吊装作业。装配式建筑对于标准住宅、办公楼以及大工业厂房等工程项目都较为适用,但由于其技术难度较大、成本偏高,且很难确保建筑结构的整体刚度,因此在实际推广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阻碍。
         2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面临的问题
         目前,装配式建筑还只是将部分建筑部件由现场移入工厂进行加工制造,部件类型主要包括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建筑构件等,装配率越高的建筑,其部件的数量和造价所占比例越大,对项目质量、进度、成本和安全等主要目标的实现也会产生更大影响。装配式建筑全面普及尚需时日,部件生产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还待发展,各企业的信誉、技术质量、研发能力和生产管理水平良莠不齐,构件的标准化程度还较低,部件生产的个性化和定制化现象较为普遍,使得生产企业相关信息缺失,部件价格市场信息严重失真,已对项目整体管理目标的实现形成潜在重大风险。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的控制重心在施工现场,而装配式建筑有很大一部分工作内容已转入工厂流水线组织生产,管理范围的扩大对传统项目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部件原材料和生产质量的好坏,制造进度与现场施工进展是否匹配,构件出厂运输与现场吊装能力的协调,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使项目管理工作失去有效控制。装配式建筑的项目参建方数量更多,各方需要协调沟通的工作难度较大,需要协同共享的数据量很多,继续采用传统的点对点方式进行项目管理,无法满足装配式建筑生产模式下信息量巨大、动态变化快的要求。装配式建筑往往会在部件生产车间和项目施工现场同时组织生产,任何对构件的设计变更和施工进度的修改需要同步进行调整,传统项目管理方式很难做到信息传递的及时性。
         3加强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策略
         3.1更新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理念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没有创新的思维,仍然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没有对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进行及时的更新,因此严重影响了装配式建筑工程的顺利发展。作为工程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明确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流程,以及在施工环节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措施,将自身的责任落实到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好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工作,对于施工现场的违规操作行为及时制止,防止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顺利开展,提高工程管理效果。


         3.2做好现场施工管理
         在对装配式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进行管理的时候,首先应注重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对装配式建筑的相关施工技术工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施工操作。其次,应加强对预制构件材料质量的管控,从构件生产到成品构件保护等各环节都必须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质量跟踪检查。另外,还必须做好现场施工行为与技术质量的监理工作,尤其要注重对各种常见质量隐患的控制,确保各关键节点的安装与连接质量。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管理,管理人员可引入EPC管理模式,并对各主体的管理职责进行明确划分,提高各主体的责任意识。
         3.3落实管理人员的管理策略
         对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管理,使得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更好地落实。首先落实现场施工人员的管理职责,施工单位要制定健全的施工管理制度,做好现场管理工作,对于对方的材料应该及时安置标牌,让专人负责看管,管理好施工的材料;对于施工管理人员要进行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预防施工中的问题,针对现场施工进行总结。
         3.4强化标准化设计管理
         为了实现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的全面提升,就必须强化项目的标准化设计,对预制构件的生产厂商,必须提出明确的标准化要求,包括构件的规格、外部形态、尺寸等。在进行工程结构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必须注重对结构的深化分析与研究,并将国际化标准作为基本参照,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工程砼材料配比、钢筋布置形式等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设计。作为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必须加大对设计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督促相关单位做好技术交底等工作。
         3.5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协同各方全程监控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项目参与方增多,项目基础数据多且信息变化频繁,极易因传递不畅形成信息孤岛,同时部件的工厂化生产又给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会大幅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创建5D建筑信息模型和运用无线射频技术,参建各方可以在项目开工前进行“虚拟建造”,提前发现设计缺陷和实际建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对部件设计和施工顺序进行优化完善,真正做到事前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参建各方根据授权在同一个建筑信息模型中进行可视化项目管理,实时采集上传设计修改数据和制造安装现场信息,完全消除了信息传递的时滞性,使参建各方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管理,部件生产企业能够根据修改的设计和现场施工进度计划来安排车间组织生产,项目施工现场根据部件的供应情况及时提交安装工作面,保证工序的合理搭接,能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项目实施结束后,会形成一套完整的真实项目信息模型,为项目的后期运营维护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实现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统一控制和管理,使项目管理目标更容易达成。
         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升级转型不断深入,建筑行业的工业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建筑项目的装配化率将会更高,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整体化和模块化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使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真正成为可能。在这场影响深远的行业革命中,不断创新项目管理模式,适应新的建造方式,才能推动装配式建筑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岳瑞杰.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方法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9):67-68.
         [2]王敬.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9(8):110-111.
         [3]征寿才.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监理质量安全控制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7):141.
         [4]徐泽彬.试析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J].居业,2019(7):174+1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