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拆违 立面恢复 界面 人性化设计 文脉延续 居民交流
概要: 结合朝阳街道平房区以禄米仓东巷、武学胡同、东八宝胡同为核心对的若干条街巷的整治,从政策解读、民意调查、数据分析、立意导向的前期策划,到设计务实层面的街巷界面设计中的尺度控制、材质工艺选择、成本控制、反馈机制等几个方面,侧重提出关注民生、旧城更新、文化持续、文化自觉等观点。
第一部分. 缘起
1.1 城市更新的历史与源流简述
城市永远处于变化和更新发展的过程之中,所有的变化:建筑、街道、街巷和城市设施,甚至城市的产业、基础设施、交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但所有的变化都围绕着城市的核心价值、城市的文化保持、当下的人性化和适宜性这几个大的方向展开。
首都北京,作为古都京城--凝聚了历代建造者的心血和智慧的璀璨明珠,在世界城市建设发展史上,都永远是位于一流的地球表层的伟大的人工工程,有学者指出:北京的设计隐含着一个思想,北京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中心,整个城市深深浸沉在礼仪规范和宇宙意识之中。
而作为北京古都的特有的城市肌理,街巷胡同,则是旧城风貌的一个重要板块。
1.2 街巷界面的修整恢复与设计
在当今的汉语语境中,“街道”与“道路”经常被混用,但实际上其含义有着明显的区别。真正的街道应该具备三方面的属性;承载交通的路径、建筑界面的围合,以及满足人群公共活动的场所。
从设计角度来说,街道的原始风格,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基调形成相对稳定的城市特色,所以在进行修整的设计中,修旧如旧,保持原始风格,既不失建筑街道原汁原味又给整个街区新的朝气
1.3 百街千巷在北京旧城更新中的作用与意义
胡同街道和危旧房是整个北京旧城的主要百姓的居住形式,是特殊年代的历史产物,新旧并存是如人老幼的正常现象,未来的城市与建筑,必然是就得多新的少,改造旧房改造街区比起新建房的工期短,投资少,效益高,应最有效的保留了北京独有的旧城的原始风貌。
第二部分 项目务实
2.1 街巷调查
北京街区的胡同,肌理密布、鳞次栉比,是北京-这座城市作为世界城市之林的璀璨明珠,除了南北贯穿的城市中轴线,以及山水格局,胡同肌理,就是北京城市的主要三大特色之一。而作为承载了不同历史印迹的街区胡同,不但从历史文化上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内涵,从地理区位的不同,从原有功能定位、街区胡同空间也呈现出给人不同感受的丰富性。
2.2 数据汇总统计
1、违建、临时搭建情况比较突出,很多违建主要沿胡同走向,向外扩张,严重占据街巷交通空间。
2、建筑扩建类型复杂,对街巷原有空间肌理形成破坏。
3、建筑风格杂乱,材质不一,规制多样,建筑立面门、窗、檐、墙面,参差无序,对原有街巷空间造成破坏。
4、很多街巷的两侧,已经看不到原有的建筑山墙,被层层临时建设包裹在其中,需要大量拆除后修复,工程量大。
5、由于无章建设,管线、空调、落水管,凌乱,存在隐患。
6、建筑外墙面问题:原有建筑外墙面存在部分面漆层崩皮、脱落、 雨水锈迹、脏污、涂鸦、乱贴小广告等。
7、绿化问题:沿街大树被建筑挤压,有的被圈在私家围栏内,有的直接被建在房屋中,树干从屋顶冒出。
8、路面竖向问题:建筑入口竖向杂乱,与街巷道路衔接出现多级竖向关系,对街巷行人步行,存在安全隐患。
9、街巷角落杂物堆积问题:沿胡同边角空间,大量堆积杂物、僵尸车、废旧家具等。
2.3设计愿景与居民反馈
设计的愿景主要是结合整体胡同的文化特色,其中保留胡同历史脉络,挖掘文化价值体系,优化基础设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升胡同、小区及周边服务场所的附加值,提高群众满意度。
梳理已有空间肌理,回归城市固有的空间脉络,归纳精华,提炼,在空间文化品质上回归老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神面貌。
2.4 绿植要素在街巷空间设计应用
由于场地条件有限,大面积的种植在胡同空间中运用并不切实际,我们主要采用的见缝插针的绿化方法,来提升整体街巷的景观环境。在场地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合理的设置休闲绿地,以满足邻里交流、遮阴绿化为主要功能的景观绿地。除了考虑功能性,还要考虑经济性,侧重易栽培好养护的树种,
2.5 社区绿化空间中的停车问题
在北京老城区寸土寸金的胡同住区里,停车位是占据居民活动空间的主要症结,是以满足停车位需求为主导,还是满足居民合理的生活空间为主导,是每一个胡同街区都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对于停车难得问题,居民们都予以理解,当然通过政府各级领导也是积极的很重视的看待停车问题,尽量在胡同住区周边安排停车场的设施建设,或者是和附近有停车条件的机构进行签订合作协议,给予居民补助等方法,来解决平房停车难得问题,在社区的绿化空间中,尽可能根据空间条件,安排临时停车位,以满足停车需求,并不做固定车位进行使用。
2.6 城市居民生活设施在街巷空间中配置设计
胡同空间,作为北京旧城独有的街区形态,也因独特的建筑生活形态,空间局促的平房院落,使得居民生活设施不同于楼房居住区的设计要求,针对于特殊的街巷空间,引入“胡同微花园,微景观”的概念,探索如何利用好居民自身热爱园艺种植的积极性,实现才于是街区景观的更新与共治,合理的摆放一些可移动的种植设施,让居民自己播种一些他们喜欢的花草植物,既美化环境,又充分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
第三部分体会
从具体的工作方法上,本文作者结合自身体会,对于城市街巷界面形态设计在城市更新过程的实际应用提出几点体会:
1、设计目标解读:
设计师不是一个仅仅为完成某项纯粹技术问题而存在的一个手艺人,设计师应将自己的文化认知与时代感结合起来,同时,设计师也应该是一个具有对于社会调查工作,应该具有的综合素质
2、对于工艺建造技术的有选择使用问题:
百街千巷工程具有宏观上的文化美学属性的辨识特殊性和具体实操工程的落地性,作为美学属性的很多具有特殊含义的建筑构件、工艺做法、材质材料,都往往具有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绝对的百分之百的忠于原貌的恢复,只能是特殊文物保护事例的特殊个案,而作为旧城恢复的民生工程,必须使用当下的国标标准做法和材料工艺。
3、与城市设施的相互交叉、保护、使用和空间协调问题:
北京旧城的街区胡同第一是作为交通空间存在,第二是居民公共交流空间,第三是城市公共设施的集中承载空间,城市设施中的电气系统:高压线、电感、变压器、电箱,入地电缆、入户电箱;信息输送系统:电话线、网络光缆、有限电视线等;居民生活供热、供水、供燃气系统;以及作为社区管理、信息公示、文化宣传的各种牌匾、牌、告示栏等
4、设计师的城市更新解读与文化守护的自觉:
设计师面对的设计项目,永远都是具有特定内容的项目,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有的知识结构。景观设计师要有城市更新理念,有对旧街区改造设计过程中从始而终的旧城文化文脉守护的自觉,只有在此基础上的观念的融入,才能有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的无限可能性。
附:
论文写作依据
《东城区“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
《东城区百街千巷环境提升设计导则》
《百街千巷东城区街道环境提升十要素设计导则》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建设指导性图集》
《东城区户外广告和牌匾标识设置管理实施细则》
《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
《东城区百街千巷环境提升设计导则》
《北京市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