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电子数据是证据系统的新成员。为了保证新刑事诉讼法的正确实施,充分发挥电子证据在证明犯罪中的作用,如何获取电子证据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传统证据除了具有共同的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人们关注电子证据收集的原理和在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了电子数据取证的应用规则,分析了刑事诉讼中使用电子数据取证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改进电子数据取证的建议。
关键词:电子数据取证;问题;对策
我国已将电子数据纳入法律证据,并作出了一般性规定。但总的来说,我国对电子数据的研究起步较晚,法律没有足够完善的细化标准,也没有统一详细的电子数据取证规范标准。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了解电子数据的性质和取证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和思路。
1我国电子数据取证的问题分析
1.1取证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职务犯罪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高科技设备和技术,这就要求技术人员熟悉各种设备,掌握各种技术和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技术能够有效地收集到所需的电子证据。然而,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由于技术人才培养不及时,往往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1.2取证过程中涉及到的程序问题
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职务犯罪具有隐蔽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给侦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要求检察机关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收集电子证据。但是,由于电子证据是一种新型的证据,一般侦查人员对这一技术并不了解。
1.3技术人员与侦查人员配合不够默契
由于每一个现场都有其特殊性,如果技术人员没有事先告知,他们到达取证现场往往会措手不及或措手不及,从而导致取证效率低下,取证效果不理想,甚至造成证据流失。二是在取证过程中的配合,因为在搜查现场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侦查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默契配合。最后是外出取证后的数据分析配合。技术人员恢复删除的数据后,对数据在案件侦破中的作用知之甚少。
2我国电子数据取证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技术人员知识的局限性对取证的影响
在取证过程中,设备种类繁多,涉及电子取证的知识非常广泛。有系统级知识、应用级知识和网络知识,包括计算机取证和移动取证。技术人员知识的盲区也会造成证据的丢失。例如,中国移动的一些SIM卡支持超级目录功能和各种存储设备。在做手机取证时,存在人工寻根等风险,此外,技术人员对法律程序的不了解也是影响其取证的重要因素。
2.2没有发挥技术人员的优势
对于一个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说,如果他对案例有足够的了解,他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找到指定的数据。但是,如果调查人员只是拿走恢复的数据,只需打开一个文件进行检查,或者只是通过文件名进行判断和搜索,这往往是工作的一半。
2.3侦查人员对技术人员不了解
因为技术人员和侦查人员在不同的部门,平时技术部门和侦查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够,我们彼此也不是很了解。同时,由于工作性质,侦查部门多年来形成了良好的保密意识,不愿向技术人员多讲案件内容;有的技术人员平时不注意工作,这给了侦查人员一种错觉,使侦查人员不信任技术人员。
3我国电子数据取证的对策和建议
3.1应当制定细化的程序性规定
近年来,程序正义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技术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程序正义的重要性,把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放在同一个位置,不能只要求得到正确的结果。新刑事诉讼法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检察机关取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人员还应不断增强程序正义意识,提高取证水平。为保证证据收集的及时性和合法性,建议高院对电子证据的证据收集程序作出明确规定,确保技术人员能够按照程序收集证据。
3.2技术人员要善于总结提高
每起案件办结后,技术人员应主动向侦查人员了解取证效果,是否成功,是否采纳各方意见和建议以及理由。”只有在有理由的情况下,判决才能公正可信,被告人也可以为判决服务”。检察机关和被害人也可以接受。量刑判决的公正性也可以被人们感性地接受,减少不必要的上诉和上诉。
3.3失败要及时进行总结,为今后的取证积累经验
同时,对现场取证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也要及时总结。比如,我们在现场取证时,发现嫌疑人的机器开着,电脑上运行着QQ聊天软件或加密磁盘。嫌疑人的电脑是否有自己的应用程序,应用程序是否需要加密狗等,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直接拔掉电源,然后制作复制密钥,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照正常的操作流程工作,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为我们返回后还需要解密相关文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先把需要的东西抄出来,然后把机器关了作为复印钥匙,所以平时要善于总结经验。
4结论
电子数据证据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在不久的将来,电子信息将成为人类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当时各地侦查机关都成立了一支通晓法律、通晓网络的综合性电子证据收集队伍,电子证据的法律规范也随着网络技术的步伐逐步完善,那么电子证据必然成为打击犯罪的工具力保人权,节约司法资源,促进司法公正。
参考文献
[1]应加强对公安机关刑事专项打击工作的法律监督[J]. 郭健,崔可成. 人民检察. 2015(14)
[2]公安机关行政检查替代刑事搜查的原因与对策[J]. 李卫国,李阳,罗小玲.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6(02)
[3]浅谈公安机关涉案财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审计对策[J]. 王伯增. 商. 2015(22)
[4]公安机关权力性质[J]. 李震宇. 现代交际. 2012(06)
[5]公安机关刑事执法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 陈仕菊. 法制与社会. 2011(15)
[6]论公安机关刑事拘留的执法质量[J]. 胡琰. 今日南国(中旬刊). 2010(06)
[7]案犯外逃期间犯新罪被当地公安机关逮捕,原案发地公安机关依法受理后,是否需要重新报捕?[J]. 人民检察. 2004(11)
[8]公安机关参加行政诉讼法庭辩论要点[J]. 刘慧明.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3)
[9]论公安机关刑事办案协作制度[J]. 唐兢. 公安大学学报. 2000(02)
[10]对公安机关使用留置盘问的几点思考[J]. 万玲. 中国刑事法杂志. 19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