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容量注射剂是医疗必备的药品,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然后迅速扩散发挥药效,以达到治疗的效果。若可见异物混入注射剂并进入人体,会导致血管炎、微血管阻塞等疾病的发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较大的危害作用。因此,如何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和预防小容量注射剂的质量问题,避免可见异物的进入,是相关药品生产企业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由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容量注射剂中,可见异物的主要来源,并针对其探讨了预防措施,以有效提高药品的质量,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小容量注射剂;可见异物来源;预防措施
小容量注射剂指的是液体装量小于20ml的注射剂,如图1所示,其主要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药效有作用显著、发挥快、定时、定向等优势,在抢救和治疗病重患者中广泛使用[1]。小容量注射剂的可见异物主要包括金属屑、纤维、玻璃屑、白块等。这些异物严重影响了注射剂的药品质量,患者使用后,容易导致毛细血管堵塞、肉芽肿、微循环障碍等。给生命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作用。因此,小容量注射剂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严格控制与预防小容量注射剂在生产中的可见异物问题,是今后各注射剂企业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以确保人民的用药安全。
.png)
图1 小容量注射剂
一、小容量注射剂中可见异物的来源分析
小容量注射剂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污染,是造成药品含有可见异物的主要原因,其污染来源可以分为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2]。因此需要加强污染来源的分析以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与预防措施。产生内源性污染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不成熟的生产制造工艺和不当的操作使得药液在过滤后、灭菌后有白点、白块、结晶等可见异物的析出以及存在纤维、玻璃屑等难溶性的可见异物。有效解决内源性污染的措施是优化注射剂生产与制造的工艺流程,规范生产操作。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药液的配置和pH范围的控制,选择适宜的条件和合适的溶剂充分溶解原料,并采用科学的过滤体系将可见异物进行截留;由于包装材料和生产设备等原因造成的难溶性可见异物,需要相关部门加强供应商的监查,确保供应商的进货渠道规范,同时保证生产制造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状态,降低产生可见异物的问题发生率。外源性污染的主要可见异物是金属屑、纤维、玻璃屑以及块状物等。其来源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环境和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清洁度没有达到生产标准和要求,有金属屑和有色点块掉入安瓿中;工作人员的工艺操作和工作服穿戴不规范,有纤维脱落至药品敞口容器中;洗瓶机针头位置不准,容易戳破安瓿,产生玻屑;烘箱里安瓿受挤压容易爆瓶,灌封机灌封时,齿板和螺杆位置偏移将安瓿挤碎;清洗药品包装和生产的注射用水里有白点白块;根据可见异物的不同来源原因要制定针对性的控制与预防措施,以降低药品质量的不合格率。
二、小容量注射剂中可见异物的预防措施
(一)严格控制人员的污染
人是造成小容量注射剂出现可见异物问题的最大污染源[3]。生产流程中工作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工作服穿戴、操作能力的熟练程度等都能提高药品可见异物的发生率。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生产区的工作人员,具体措施体现为:对进入生产区的工作服定期进行消毒或者灭菌处理,规定好使用次数,到期更换新的,同时规范工作人员的穿戴和更衣顺序;操作时防止织物纤维的掉落。严格控制清洁区和无菌工作区的人员数量,加强操作人员对生产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考核,规范其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和动作,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规范生产工艺的执行。
(二)严格控制生产环境的污染
生产环境的洁净度是避免造成药品污染的基础条件,因此必须严格监控生产区的污染来源。控制洁净生产区的环境污染可以分为A级别和常规级别。A级别的污染控制主要是利用隔离器、RABS系统等的隔离操作技术,同时灵活运用空气动力学或者物理的有效方法隔离洁净区与周围环境。常规级别的污染控制具体为:严格控制空气净化系统的压差、压差梯度等参数,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避免环境受低洁净级别区域的污染;对消毒液的使用一定与生产间隔足够的时间,让其挥发,分解,防止消毒液对产品的污染。对生产环境中的悬浮粒子和微生物进行监测,使悬浮粒子和微生物满足标准,发现异常情况时要及时处理。
(三)严格控制生产设备的污染
小容量注射剂的生产设备一般会直接触碰药品,从而会造成药品溶液的污染。首先,应该依据生产药品的特性进行生产设备的选型。其次,严格监控注射用水的质量如发现点块,及时对水系统的垫圈,呼吸器、过滤器等进行排查保证注射用水的质量;洗瓶机双人复合滤芯安装是否正确,调整针头与安瓿口能垂直居中进入清洗,吹扫,定期拆洗循环水管路,防止结垢;隧道灭菌烘箱调整好联动模式,以安瓿在网带上不倾倒,排列偏松的状态行走,防止挤压炸瓶,定期检查层流过滤器的密封性并清洁烘箱内部和网带;自动灌封机进行模拟生产的调机,确保设备运行精准,流畅,防止炸瓶,玻屑掉入旁边待灌药液的安瓿中,关注压缩空气和氮气的管道过滤装置的正常运行。通过以上措施以避免药品中出现玻璃屑等可见异物。最后,对于与药品直接接触的硅胶管和陶瓷泵等核心部件,要科学合理的选择无吸附、无颗粒释放的材料,并做好器具和容器的清洗工作和灭菌工作,使用前用药液进行冲洗,以中控手段,确认可见异物合格后,才能投入生产。最大程度的降低药品中残留可见异物的风险[4]。
(四)科学开发稳定,成熟的生产工艺
生产工艺从开发,设计时,不断优化注射剂工艺,利用科学的方法和助剂进行配料工艺的开发,做好灭菌工艺的细化研究,防止这两个工序带来一些内源性的可见异物的产生。再选择合适的滤器将各类杂物过滤去除。选择合适的内包材进行药液的包装,做好包材相容性的科学研究。防止包材本身带来的或与药品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可见异物。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造成小容量注射剂可见异物的污染来源是多方向、多途径的。因此,相关小容量注射剂生产企业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的药品质量,避免药品受可见异物等的污染,以此保障人们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梁忠辉.安瓿小容量注射剂可见异物的来源及控制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09):170+172.
[2]张晶.浅析小容量注射剂中可见异物来源及预防措施[J].市场周刊·理论版,2018(31):0194-0194.
[3]刘文进. 试论小容量注射剂可见异物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J]. 饮食科学, 2018(2).
[4]宋彦会, 白臣生. 塑料瓶大容量注射剂可见异物来源及控制措施分析[J]. 机电信息,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