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民建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 刘鹏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39卷2月4期   作者:刘鹏
[导读] 科技的进步,促进工程建设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摘要:科技的进步,促进工程建设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混凝土原料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推广和应用,确保了工程施工的质量。所以,加大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和创新力度,不仅为建筑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有效排除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促进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本文就工民建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展开探讨。
         关键词:工民建;建筑施工;混凝土;施工技术
         引言
         当前混凝土在工民建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问题也将对建筑物的整体安全造成直接影响。所以这也要求我们对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充分关注,加强对混凝土工程施工工序的有效控制。
         1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特点
         混凝土一般在建筑主体结构中加以应用,特别是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时,不仅需要大量的有质量保证的混凝土,而且必须严格按照混凝土工程施工工艺的要求施工,才能确保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另外,由于建筑工程的高度变化以及施工空间等都是影响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的重要因素。所以,施工企业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时,必须严格的按照建筑工程的结构特点,选择合理的混凝土工程浇筑施工技术,才能达到促进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有效提升的目的。
         2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的前期准备
         2.1拌和施工工艺
         在对工民建混凝土工程施工材料进行确定以后,还应该防止利用的经验配比的方式,杜绝少配、漏配或是错配问题对混泥土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之后还要对适配完成的混凝土进行性能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更有效的进行大量混凝土的拌和工作。在实际施工环节中,还需要对骨料的含水量进行的监测,如果出现和施工标准不符的情况,就要及时对其进行调整。在对搅拌机中投放材料的环节中,还应该将其控制在额定容量下,拌和环节要确保拌料的坍落度和离析情况进行有效监测。
         2.2混凝土浇筑
         分层浇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常用的施工方法。所谓的分层浇筑指的就是之下而上逐层浇筑,第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再进行第二层混凝土浇筑,一次类推,直至该段混凝土浇筑施工结束。分层式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应用,不仅确保了混凝土浇筑的稳定性和质量,同时对于建筑工程结构强度和施工效率的提升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混凝土分层浇筑的施工质量,施工企业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必须使用振捣棒进行混凝土的振捣,才能确保混凝土浇筑施工的质量符合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
         3工民建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相关要点
         3.1施工缝技术
         施工缝技术主要用于两方面:(1)在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中确定留置,以解决人力或者设备本身的客观限制所导致的浇筑工作不能持续进行,而浇筑的间断时间需要超过初凝时间的难题。(2)解决新旧混凝土结合力差的问题。要注意的是施工缝比较薄弱,要留在受剪力小且施工方便、施工规范允许的部位。
         3.2混凝土浇筑技术
         混凝土浇筑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将混凝土浇筑在模具中,一直等到混凝土塑化为止。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施工过程周期长而且施工较为复杂,由此混凝土容易发生裂缝问题。而控制好混凝土注入模具时的温度很重要,只有控制好温度,从而才能避免混凝土因温度问题而出现的裂缝现象。同时,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还要将其浇筑范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能出现超高或者是超出范围的操作问题。在混凝土正式浇筑之前,应该对支架、预埋件以及钢筋等进行仔细的检查,只有这些设备的均匀性以及塌落度符合标准后才能开始正式浇筑工作。


         3.3养护技术
         在进行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要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工作之后的12个小时之内覆盖养护混凝土。首先是在拆除模具之后在混凝土的表面喷水,这个环节应该有7d以上的养护时间,喷水环节的频率应该根据具体的混凝土情况来确定,但是标准就是让混凝土的表面一直是湿润的。如果施工在温度长时间处于5℃以下的冬天,最恰当的养护措施有以下两种:其一是应用蓄热方法进行养护;其二是在外层添加一层外加剂进行养护,从而有效的避免温度比较低情况下出现混凝土强度降低问题的出现。
         3.4强度控制技术
         能否有效控制混凝土强度,是建筑工程质量能否达到国家相关检验标准的关键。在工民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所在地区特殊的质量标准,通过多次的实验研究总结规律,吸取相关经验来进行配合比设计,并严格按照性能试验方法标准进行试验,以此保证工民建筑施工混凝土能达到设计指标的施工要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低是混凝土质量好坏的主要指标之一。从混凝土的强度计算公式可以得出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混凝土用水泥的强度成正比。在水胶灰的比例相等时,低标号水泥比高标号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低。所以在混凝土施工时,千万不能用错了水泥标号,更不能不同品种水泥混用。另外,水胶灰的配制比例也是影响混凝土强度高低的关键,水胶比例越大,混凝土强度越低,相反则越高。所以要控制好混凝土的强度,就要控制好水胶比。粗骨料也是影响混凝土强度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石质强度一样时,卵石表面比碎石表面细腻,和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没有碎石强。在水胶比例相等的情况下,卵石和碎石配制出的混凝土,卵石配出的混凝土强度要弱一些。所以在配制混凝土时,为了达到指定的强度,一定要选用适合的砂石。
         3.5混凝土振捣技术
         所谓的混凝土振捣技术,其中主要包括三方面环节:(1)混凝土的坡角;()2混凝土的坡中间位置;(3)混凝土坡顶。为了促使混凝土振捣工序符合标准的同时,覆盖整个坡面,那么这三道工序就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而且还应该秉持“快插慢拔”的原则。而在实际工民建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振捣棒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振捣棒插入深度以及时间的长短,最恰当的方式就是在插入混凝土时,最好深度保持在50mm范围内,可移动的范围大约在400mm。与此同时,在插入振捣棒时,首先将混凝土振捣密实,将其表刮平后,在其上面撒上一些细小的石料,而且还要在混凝土完全凝结之前,用木板将其不断的抹平。
         3.6混凝土模板拆除技术
         混凝土模板拆除是混凝土技术的最后一道工序,能否成功拆除模板,是建筑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很关注的部分。但是由于技术应用和操作方法的失误,经常出现混凝土结构和外观上不完美的情况。因此要对混凝土拆模的工序和方法做一总结。一定要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拆除非承重的,再拆除承重”的顺序,并且要有效精确的把握拆模时间,即通过同条件养护试件的试压值,报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才能进行模板拆除;而拆模的时间要考量当时的气温和强度等级来确定。在工民建筑施工混凝土拆模的过程中,拆除非承重的侧模板时,包括梁、柱、墙的侧模板,要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标准后才能拆除,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避免混凝土表面和棱角受到破坏。承重的部件,包括梁、板等水平结构构件的底膜,要在同条件养护的试块强度达到标准后,才可以拆除,要避免对楼层造成冲击,拆掉的支架和模板也应该及时运走,不影响工民建筑施工的其他工序。
         结语
         总之,对于工民建建筑施工过程一定要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形成高度的重视,不仅要用严格的管理方式进行,同时还应该不断的强化技术。为此,文章就工民建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技术要点展开了全面的分析,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于春鹏,纪善强.工民建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城市地理,2018,42(2):57.
         [2]刘洋.工民建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7(22):5531.
         [3]张燕.关于工民建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实践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52(12):5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