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应当结合学生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此来实现对学生心理困惑和健康引导之目的。高职院校的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学生进行积极调查,并且分析学生已经或者可能存在的心理困惑以及心理问题,总结成因和经验教训,针对性引导学生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基于新时代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探析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时代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探析
引言
高职院校要利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成为必然。目前主要表现为:一是论述了互联网+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和冲击,传统教学模式与互联网模式结合已成为必然;二是提出了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崭新教学模式的出现是“互联网+”教学模式创新的典型代表;三是论述了“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要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出调整等。研究提出“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学习模式,将课堂面授学习和在线网络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以拓扑型的教学设计替代传统线性教学设计适应“互联网+”形势下的教学冲击,构建开放生动的生态课堂;“互联网+”背景下的协作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形式上进一步取得突破,适应“互联网+”形势下的信息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学习的多样性,有效提升整体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解决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等。互联网+背景下,提出教师要转变教学角色,实现传递接受式学习向协作式、发现式学习的转变。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趋势
(一)注重培育学生的职业心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密切,应参照行业企业的相应职业资格标准修订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培育高职学生职业心理。(二)紧贴行业需求,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高职教育往往结合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行业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开展匹配的职业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层面,高职院校也可以此为切入点,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业性、针对性、服务性以及实践性。(三)多种教育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应依据不同的背景条件,实行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如:可采取“校企紧密合作、工学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行业企业中去,细化教育内容,量化考核标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性。(四)建设“多能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仅要精通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还要熟悉行业企业的文化风格、发展特征、目标等,否则无法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亦无法实现教育的目的。
三、实践式互动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实践生活中去,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使其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相应的心理知识。为达到这一实践性互动的要求,教师应当在实践互动方式方面进行灵活的创新,选择更多元的互动方式。(1)移动化互动。在云班课平台的支持下,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端的有效应用,来与教师、学生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移动端与学生、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反馈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在教师、学生的共同帮助下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移动端的互动方式,既可以是一对一的沟通方式,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广播方式。(2)生活化互动。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往往是源于自己的生活或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广泛的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分析,对当前高职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统计、整理和梳理,综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针对实践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逐一的剖析,引入更多的实践案例和理论分析内容,并通过云班课的内容分发机制,将优质的学习内容分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能够对这些常见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深度的学习和思考。
四、合理利用云资源,使教学资源共享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生活中的不断普及,在课堂上引入网络,并利用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学校部门和相关教学工作者必须正确地认识这一现状并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切实落实信息化校园的建设。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校已经实现了在校园内建设全面覆盖的无线网络的目标,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非常便捷地利用丰富的云资源来查询相关学习资料和自主学习,也可以利用这些云资料与教师积极地沟通和交流。反观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只有传统的多媒体教室覆盖了无线网络,在开展心理课堂教学时,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必须经过老师的授权,这显然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优化,甚至在许多高校内,学校层面明确阻止或者限制学生使用网络,而由于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这种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学生反而更加乐于使用网络。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下改革心理课堂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彻底地打破传统的束缚,使无线网络全面进入教室,突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形成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工作者在课堂上能够借助手机网络开展互动式的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讨论与思考,同时通过建立网络课堂,可以共享教学资源,从而使“互联网+”真正为心理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帮助,推动我国高校心理课堂的改革。
五、对高职学生进行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高职院校院系不同、专业不同的特点,学生会有各自不同的心理需求,为此需对各专业学生进行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独特性和针对性的体现。比如,会计专业的大一学生,加强心理健康健康至关重要。研究发现,目前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监守自盗、态度不积极等都是常见的问题。为此,应当从大一学生开始抓起,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使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从源头上摆脱道德困境。随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老师应当转变自身的角色和思想观念,将大一学生的日常教学与沟通交流放在主要位置,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全面贯彻和落实学生心理困惑问题解决工作,争取不让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带入下一个年级段。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还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流,与各专业的学生打成一片,掌握他们的性格以及情绪变化,这样才能对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化有更为准确的把握,这样才能使解疑答惑、心理疏导更有针对性。
结束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立足于现状,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确保就业质量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刘钊乐,尹海兰.基于“体验式”教学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课程设计——以“人际交往”单元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32):73-74.
[2]余洪.影视教学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J].传播力研究,2019,3(22):174.
[3]蔡新华.探索创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方向[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5):132-133.
[4]逯苗.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智库时代,2019(33):184-185.
[5]王志强.探讨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科技风,2019(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