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边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实践的浅析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月4期   作者:钤冠东
[导读] 冀鲁豫边区位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区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敌后抗日武装较早的地区之一
        摘要:冀鲁豫边区位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区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敌后抗日武装较早的地区之一。抗日战争期间,冀鲁豫边区充分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在发动群众、组织民主民生运动等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因此冀鲁豫根据地超过太行、太岳数倍,成为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领导着平汉、津浦、陇海、德石四条铁路之间广大区域,人口发展至2000万人,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都源于正确贯彻执行了党的群众路线并取得的突出成就获得了宝贵经验。而本文则正是围绕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的群众工作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群众路线贯彻的实践经验、教训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群众路线;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
        
         引言:冀鲁豫边区作为抗日战争期间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其在抗日战争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冀鲁豫边区的党组织在开展群众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有一定的不足,无论是成绩还是不足,对于现阶段群众工作来说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一、冀鲁豫边区贯彻群众路线的方法策略
         (一)以群众动员为核心
         在抗日战争期间,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在建设过程中虽然对群众动员工作比较重视,但其重视程度在一定时期却有着不同,与其他抗日根据地相比,以黄敬为区党委书记的冀鲁豫边区对群众动员工作是重视的。据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资料显示,冀鲁豫边区自黄敬担任党委书记后(1942年),一直都将发动群众当做是根据地建设、发展的核心工作,不仅发动了民生运动,同时还明确提出了“中心即应转为发动群众”进行根据地建设的工作要求。当时以黄敬为核心的边区领导认为,冀鲁豫边区自抗日战争初期,经过近五年的奋斗,根据地一直都是以发展武装、建立政权为核心工作任务,但由于当前边区政权已经建立了起来,而敌后抗日武装的实力也已经比较雄厚,甚至还取得了不少瞩目的战果,因此在抗日战争形势逐渐向好的同时,边区核心工作任务是一边发展武装一边群众动员,只有得到了群众的支持,边区政权与武装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边区本身也可以变得更加稳固。而冀鲁豫边区在抗日战争中所取得的成果也充分说明,边区的群众工作,不仅为根据地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同样给现阶段的群众工作带来了重要启示[1]。
         (二)重视群众教育工作
         冀鲁豫边区人民群众长期遭受封建阶级的压迫剥削,经济贫穷,社会地位及其低下,因此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即便冀鲁豫边区群众对敌后抗日武装及边区政权比较支持,但在很多具体工作的落实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边区政府的决策有差异甚至是矛盾。针对这一问题,冀鲁豫边区政府在积极发动群众的同时,也同样针对各地农民群众开展了教育工作,以尊重群众为前提,帮助其识字、读书,学习各种先进思想观念。经过长时间的群众教育工作,冀鲁豫边区群众的思想觉悟与文化水平有了明显得提高,不仅消除了迷信等错误思想观念,同时还对边区政府的方针政策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而这也给边区群众路线贯彻、武装发展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基础条件。
         (三)关注地区差异问题
         冀鲁豫边区覆盖了直南、豫北、鲁西南等多个地区,在民生运动、敌后武装建设等工作中,由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边区政府并未盲目按照统一的工作方针来对群众路线进行贯彻,而是充分考虑到了敌后根据地建设的复杂性与差异性,根据各地区实际工作条件来制定具体的工作策略与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工作的针对性。例如受日军军事力量分布的影响,冀鲁豫边区通常被分为基本区、敌占区、边缘区等几类区域,在不同地区敌我力量对比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边区政府在各地区采取了不同的工作形式,并对发动群众的具体内容作出了调整,甚至还设计了差异化的发动群众的口号。基本区的日军军事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其群众工作主要为“减租减息”、“反对贪污”、“清查黑底”等与群众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内容;敌占区的日军军事力量非常之强,因此工作核心为减轻群众对敌负担,敌后斗争形式也是以两面政策为主。

从目前来看,当今社会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虽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由于地区差异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分区域采取不同政策开展群众工作仍然是十分必要的[2]。
         (四)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在抗日战争中,边区人民群众虽然为敌后武装斗争与根据地政权的建设了很多的支持,但单纯依靠人民群众牺牲来发展边区、巩固根据地却并不现实,要保持群众永久支持敌后武装与边区各项工作的热情,边区政府党委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政策,并付诸实施。例如在1942年,为应对日军“扫荡”、自然灾害、国民党顽固派夹击等多方面打击,冀鲁豫边区党委在全区开展了民主民生运动,不仅抽调数百名干部组建了政民工作队,推动民主民生运动,同时还以“减租减息”、“反黑地”、“改造村政权”等作为工作任务,为底层贫苦农民提供了生活、生产、政治等多方面的帮助。在一系列民主民生运动的影响下,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政治地位明显提高,农村中的阶级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对于争取边区群众支持显然是非常有利的。
         二、冀鲁豫边区贯彻群众路线出现的问题与反思
         (一)群众工作职责不明
          在抗日战争期间,冀鲁豫边区虽然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边区政府,但由于党组织、抗日民主政府、军队武装、群众团体等各类组织相互独立,很多群众工作对于各组织的职责划分也比较模糊,因此在工作落实阶段,经常会出现工作职能重叠、
         不同组织相互代替、包办对方职能的情况,有时甚至还会导致不同组织间的冲突。 据中共冀鲁豫边区的党史资料记载,边区抗日政府曾组织农会来布置群众工作,但在会上却出现了群众团体私自逮捕与会人员的情况,最终导致双方产生了冲突。这类情况说明,冀鲁豫边区在群众路线的贯彻上出现了严重的工作职责划分不明问题,严重影响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而在现阶段的群众工作中,也同样需要对工作职责的划分加以注意[3]。
         (二)强迫命令现象较多
         强迫命令现象是指在群众工作中,部分领导干部严重缺乏民主精神,在工作决策时不仅很少了解群众的意愿与困难,有些甚至还形成了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对人民群众持有轻视的态度,只是习惯于站在边区群众之上来发布一些脱离实际的命令。例如在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时,很多农民群众对边区政府缺乏了解,在诸多顾虑下不愿参与“减租减息”,但由于部分领导干部未能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盲目强迫群众参与“减租减息”运动。半年过后,工作仍然未能取得太大的成效。基于此类情况,冀鲁豫边区的群众工作出现了脱离群众、忽视群众困难的情况,极大的影响了实际工作成效,而现阶段的群众工作开展过程中,同样需要避免脱离群众的“强迫命令”现象[4]。
         结束语:总而言之,抗日战争期间冀鲁豫边区群众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细节上的失误,如果能够对其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加以总结,并围绕细节失误展开深入反思,那么就能够给现阶段的群众工作开展带来巨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张量.抗日烽火中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J].炎黄春秋,2019(07):64-66.
         [2]刘长林,吴明怿.中共冀鲁豫根据地应对粮食危机措施研究[J].中州学刊,2018(04):113-119.
         [3]翁有为,马海杰.论冀鲁豫边区时期黄敬的群众动员思想[J].中州学刊,2017(09):135-141.
         [4]黄昊.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农村合作事业研究[J].黑河学刊,2017(03):81-83+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