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协同模式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月4期   作者:马玉志
[导读] 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摘 要: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分析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为基础,探索建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协同运行模式、产学研协同平台建设模式、产学研协同实践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途径,也是提高国家创新系统完善的关键。
         关键词 :产学研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产学研协同的运行模式探索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是高校最高的价值追求。传统模式培养的大学生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人才供求已出现较大错位和结构性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模式下对高校进行科技实力创新能力评估时,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评价。而新型模式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创新性的学生,这些学生能够运用他们从学校获得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展开创新活动,他们既是高校传播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媒介又是联系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在完善的风险承担及利益分享机制下,共同进行技术等相关协同创新活动。”其本质属性是一种管理创新,是我国经济转型、提高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的重要环节,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产学研协同创新意义十分重大。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自成立以来,就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步明确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运行模式,并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根据教育教学改革趋势、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要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而将传统教学强调死板的系统知识标准转化为社会需求的创新能力标准,积极探索建立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对接机制。目前,学校与苹果、微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思科、联想、惠普、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企业均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双方人员组成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支撑职业能力培养的实验室、科研室、校内外实践基地,共同开发针对职业岗位的核心课程和实训。
二、产学研协同的平台建设模式探索
         产学研协同模式的优势体现在合作载体——平台的建设上,高校只有通过汇集和利用多方资源,大力推进协同各方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于形式多样不同需求符合协同主体各方核心利益的创新平台共建合作实体,使无序态的创新要素和资源变成有序态的知识与技术创新,才能充分发挥协同各方的优势,形成稳定的协调发展关系,从而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中包括五个要素:第一,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第二,企业占据主体作用;第三,高校发挥基础和生力军作用;第四,科研机构发挥引领和骨干作用;第五,科技中介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服务机构,发挥着媒介和桥梁的作用。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产学研协同模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产学研三方的互选最优性。产学研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产业、高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而现实的情况是,三方在选择上都存在自己的选择要求,这就存在一个互选最优性的问题。
         2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的真实性。核心技术对于企业都是极其重要的秘密。

一所国内重点大学同尖端产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对于人才培养的深度如何衡量,各方对于学生的培养与学生的自然流动性如何平衡,学生总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吞吐量是否匹配,这些都是要去考虑的问题。
         3.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资金支持不足。产学研协同创新同其他技术创新活动一样,合作各方都要承担着风险,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作支撑。目前,国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大多停留在较小的规模,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资金。
四、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1.建立信息透明的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产学研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建立信息透明的培养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信息网络,需要高等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三个有区别的领域联合建立。三方各自的方向特色、成果、实力、发展需求等基本信息都要在这个信息透明的网络中体现,从而精准的匹配,为实现互选最优提供可靠的信息参考。
         2.建立稳定的行业人才培养标准。针对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的真实性问题,应该建立稳定的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度标准。产学研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应树立行业的等级化标准,上至高端人才培养的深度设定,下至一线员工培养的深度设定,从而规避信息保护与人才培养的矛盾。
(2)择优培养与全员培养同时进行。不同行业学员的吞吐量是不同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择优培养或者全员培养,从而有效的推进产学研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
         3.加大资金筹措力度。要努力筹措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费,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筹措:一是要力促国家财政资金加大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经费支持力度;二是要动员企业加大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三是要加强对社会的宣传,广泛吸纳社会资金。
五、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对策
         1.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宏观对策。一是根据《科技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共同部署,加快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在已有的模式基础上,秉持“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制定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体系,根据不同资源的不同属性,采取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二是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财税、金融、评估等多种手段、多种方式推进协同创新及平台建设。对现阶段拥有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模式进行整合,构建全新的协同创新网络。对高校主动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的合作、协同创新项目给予引导、扶持和调控。并对具备建立协同创新平台能力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备案,将这些资源纳入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三是建议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置“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由政府层面设立用于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专项资金。政府也可制定政策鼓励社会机构自主成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用于补充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资金。
         2.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微观对策。一是要明确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中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处理好以信息、资金、产权这三个因素在平台建设中的比例。首先,应加强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其次,应做好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再次,应保证平台建设的充足资金。二是要做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准备工作。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前期一定要做好参与主体的协调工作,使每个主体都达成协同创新的共识。首先,要实现组织协同;其次,要实现知识协同;最后,要实现战略协同。三是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模型。经过前期的准备工作,产学研各方的定位会逐渐以协同创新项目的需求为导向,发生相应的转变,原先完全不同的合作主体,逐渐变得有序,资源也逐渐的到调整。在产学研三方的关系得到调整后,一个以产学研三方为支撑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库就得到了有力的衔接。各方的智力资源,研发资源能够在最畅通的渠道商进行流通。
        
作者简介:马玉志(1982生),男,硕士,副教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