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大丰区三龙水利管理服务站 224000
摘要: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匮乏,我国的水生态污染越发严重,可用水资源正在逐渐减少,并且水体质量状况也并不容乐观,这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不利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全面推行“河长制”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河长制的推行将可以满足绿色发展理念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增强对河湖管理与控制,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来,为河湖功能的全面发挥带来了巨大的保障。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战略环境并不成熟,其中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潜在危害。基于此,本文将对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战略环境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健全对策,希望可以为河长制长期、高效、顺利推进提供支撑保障。
关键词:全面推行河长制;战略环境;健全对策
近些年来,河湖管理工作受到了社会以及人们的广泛关注。河湖管理工作的主体目标便是要保证水资源不受污染,并确保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在现今的河湖管理工作中全面推行河长制,将有助于维护河湖健康,改善水体质量,同时也可以健全水治理体系,为国家居民的用水安全带来保障。就目前的河长制运行现状而言,其还缺乏相关完善的配套政策制度及法律法规来作为运行依据。为此,我们就需要明确好河长制的战略环境,通过对其战略环境的分析来确定其正确的发展途径,进而才能真正的提升河长制推行效率,打好“碧水保卫战、河湖保护战”,为我国建设水生态文明社会带来帮助。
1、河长制推行的战略环境
1.1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机遇因素
1.1.1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
一方面,城乡居民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改善生活环境和质量的现实需求不断提高。水环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黑臭水体的存在不但严重危害了居民饮水安全,而且严重破坏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改善区域水环境,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符和我国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和超越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特殊阶段,而通过过完善法律体系、提升公民素质完成水环境整治,实现水生态文以在短期内实现。融入了权力要素的河长制是现阶段符和我国国情的、能够在短期实现水环境高效治理的有效方式。
1.1.2各级政府积极推进河长制实施
政府政策的提出与推广,将可以为河长制推行中水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利用等问题的解决带来法律依据。为此,政府政策在公共事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一般而言,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实施以及推广等工作的开展都是需要经过政府部门监督、管理以及调控的,为此确保政府政策向水生态文明建设倾斜,并保证相关制度的创新,将可以为河长制推行带来巨大推动力。
1.2全面推行河长制过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1.2.1我国河流体系复杂,区域差异大
我国幅员广阔,兼具季风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均存在大面积的分布,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异极大,进一步加深了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环境人地矛盾。华北地区人口密集,城镇和工业密布,由于在农业需要大量耗水的春季降水供应不足,出现了明显的人为缺水现象,同时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以及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进一步恶化了华北地区的水环境;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产能过剩、技术落后;重化工企业高耗水、高排放,严重加大了人地矛盾等等,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地区需要采取不同方法,试点的经验经很难到广泛推广。
1.2.2难以构建一个全面合理的评价与奖惩体系。
以江苏省为例,自河长制诞生起,各市纷纷出台落实河长制的相关文件,但是从各市河长制政策颁布的牵头部门、发文单位差异可以看出,河长制在实施中缺乏统一标准,未能做到统一管理。一方面,一些地区由于对中央文件精神学习不到位,很多地区针对河长制推行的评价还仅仅停留在水环境治理上,未能将河岸治理、生态恢复、水安全保障、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河留综合功能等纳入考核体系。另一方面,对于河长的考评一些地方还停留在河长的打分,未能切实落实奖惩措施。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河长制管理单位的行政级别低于同级河长的级别,奖惩措施难以落实。
2、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对策
2.1完善法律,健全相关机制
一方面在推行和完善河长制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执法效率,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向法制化迈进。另一方面,各地全面推行河长制的SWOT分析,要建立完善河长制运行机制,设置专职的河长制管理办公机构,配备足够的编制;通过政府牵头,进一步加强水利与公安、环境保护、农业等部门的协同配合,组建联合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再次,要对河道管护滞后的地区和部门加强督查,严明责任,限期整改。同时,建立由上级河长制办公室监管下级河长,指导下级河长制办公室业务的工作机制,避免出现同级或下级管上级的矛盾;要组织各级河长进行专门培训,使其了解河流治理的业务知识以及所辖河流的具体状况,增强责任意识,掌握治水方法,提升管理能力;要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流域内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互补、共赢。
2.2加大宣传,引入公众力量
在新媒体、自媒体时代,加强宣传不仅要强化宣传力度,更要选择合适的宣传渠道和方法。各地应在传统平面媒体宣传、电视媒体宣传的基础上加大网络宣传以及自媒体宣传力度,让民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河长制、参与河长制。要建立河长制日常工作的群众参与机制,创建平台,让民众参与到河流治理策略的制定、河长的考察等方面,实现河长与公众的互动。要吸引社会资本流入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治理领域,在河长制推行中引入PPP模式融资,还可以通过林权租赁、土地置换等手段引入社会资本的投入,通过公众参与逐步实现“以河养河”。
2.3因地制宜,坚持一河一策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在水环境状况、水资源分布以及河道的水文特征上具有很大的空间差异,加之经济、社会和历史差异,各地的污染来源、污染程度以及环境承载力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条河流,不同河段也面临不同的状况。因此各地要在遵照流域内河长制工作总体部署的前提下,严格遵守“一河一策”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因河因地制定不同的政策,增强河流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河道、不同河段科学合理地制不同的评价标准,并依此作为各地各级河长的考核标准。
2.4深入研究,实现智慧治理
要加大对河长制智慧化推行的研究,建立包含河流水文、水质以及河长等信息的河流实时信息库,以便实时掌握河流的健康状况,实现河流监控治理的时效性;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河流状况连续性、长期性分析,根据每条河流的特点制定长期可行的治理办法。同时可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设立居民反馈机制,即每一条河流周边的居民都可以实时为河流健康状况打分并通过手机APP以及微信、QQ等公众平台及时反应河流存在的问题,也可提出适合该条河流的治理方案,让社会各界了解河长制、参与河长制、监督河长制,进而实现河长制的长效运行。
结语:
综上所述,全面推行河长制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面开展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对于建设绿色生态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河长制的推行过程中,有机遇也会有威胁,我们想要把握住机遇而避免威胁,就需要结合对推行河长制的战略环境分析结果来设计出具体的路径。此外,为了实现河长制推行的长效治理目标,我们还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制定健全的河长制推行机制,并从多方面进行宣传,从而才能保证河湖管理的有效性、长效性与可靠性,进而为水质量的安全带来巨大保障。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河长制推行成效评价和时空差异研究[J].姜明栋,沈晓梅,王彦滢,王蕾.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8(03)
[2]重庆聚焦“水里”抓改革构建“合力”河长制[J].中国水利.2019(24)
[3]河长制工作存在问题及运行机制探析[J].顾延芊.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11)
[4]京津冀协同推进“河长制”的建议[J].赵娜,万宝春,冯海波,王磊.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4)
[5]河长制政策模板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可行性研究——以海宁为例[J].贾嘉宁.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