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在施工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已不能满足施工的需要。建设单位要全面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效果,就必须采用科学的预测和预防管理方法来指导和促进安全生产,不断更新以往的被动安全管理方法,真正做到安全防范。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
1建筑安全管理模式的特点
1.1岗位操作
施工过程中的岗位操作,是指对合格的员工进行上岗前的严格培训和相应的考核,方可持证上岗。当然,除了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的培训外,还要保证值班人员熟悉施工现场的各种作业流程和安全隐患,对各种安全隐患有一定的应急能力。
1.2管理
除岗位操作要求外,还要更加注重安全施工管理责任机制和施工安全行为规范。在管理方面,通过施工安全技术规范的定期培训会议和不定期的安全避险交流会,不断渗透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1.3施工现场
施工现场的运行是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安全隐患最多、安全事故频发的环节。为保证施工安全管理,第一项任务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一是对施工现场环境进行管理,包括施工设施的分类摆放,合理划分材料区和生活区;二是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充分了解施工现场将要发生的各种作业过程,合理有效地预防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隐患。
2建筑施工安全模式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2.1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各施工单位普遍存在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首先,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在于过分追求传统的管理模式,忽视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造成旧的管理体系与新的工艺要求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其次,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模式缺乏可执行性,导致许多企业的体系建设在建成后无法顺利实施,久而久之削弱了整个体系建设的作用;最后,安全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将导致管理人员的现场管理执行力下降,甚至不能直接控制施工环节,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2.2欠缺安全管理意识
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安全是施工管理的第一要素。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建筑工程建设才能持续进行,否则将给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带来严重损害。但事实证明,许多施工企业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在相关管理规定中反映不明显。他们十分注重工程建设的实际效益,致使安全生产的要求流于形式。众所周知,施工现场环境较为复杂,加之管理不善,存在物品摆放混乱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由于一些企业缺乏岗位安全培训,员工操作混乱,设备维护使用不合理,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管理不善,不仅损害职工的生命权益,而且给施工企业或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3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水平不足
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足的问题在各大施工企业也普遍存在。从客观上看,大部分安全管理人员来自各高校,具有丰富现场安全管理经验的人才非常匮乏。此外,近年来,我国建设项目基层现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全面落实,甚至导致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聘用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现场管理人员,进一步影响了实际管理水平和质量。
4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4.1制定健全的安全制度,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一是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以制度为保障,开展安全管理。在施工中,管理人员应拒绝使用无施工许可证的队伍。同时,检查施工安全的单位对不符合安全施工条件的企业停业整顿。
二是施工管理的主要部门要具体划分各部门在安全管理中的具体职责,采用分配管理的方式,将各环节的安全管理职责明确到每个人身上,发现问题及时找到负责人,做到有序开展安全管理工作。三是主动检查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施工中出现重大安全问题,要及时采取停工整顿等措施,提高施工单位的安全意识。第四,建筑工人是受威胁最大的群体,但安全意识不高。因此,有必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普及施工中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法律法规。五是施工现场经常有高空作业,对施工人员实施高空作业有较高要求。选择施工人员进行高处作业时,应对所选人员进行全面体检,确保高处作业安全。六是施工人员不按安全规程操作,一方面要受到应有的处罚,另一方面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施工安全。
4.2强化对施工人员的素质管理
在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中,许多是由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差、施工技术水平低造成的。比如,一线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差、综合素质差,在日常工作中玩忽职守,在一些高危施工环节,在安全保障不足的情况下施工,甚至施工作业不认真、不分心,严重影响工程施工安全,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施工单位应严格控制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对一些聘用的施工人员,施工单位还应尽可能提高其综合素质;对一些综合素质差、技术水平低的施工人员,施工单位必须继续对其进行安全教育,使其在日常施工中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
4.3加强现场安全管理
现场安全管理是实施安全管理模式的途径之一,也是真正实施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施工过程中,应设置专业的安全监督管理人员,通过加强现场施工全过程管理,记录现场实际情况,做到有据可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把安全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但由于工作面大、内容复杂、隐患导向因素多等问题,在现场安全管理过程中仍需建立健全预警管理机制。一旦出现隐患,必须立即采取措施,确保将其控制在最小损失范围内。
4.4落实“一控四管”监督管理机制。
为有效监督建设项目的建设过程,监管部门要落实视频监控、信用监管、工程监理、人员监理、企业监理相结合的“一控四管”机制,以合同监理为重点,安全监督、用工监督、施工许可证监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府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机制。通过加强监督执法,严厉打击违法开工、违法开工等现象,确保建筑市场监管与施工现场监管有效联动,减少人为因素、组织不完善因素、施工单位违法行为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同时,对存在施工安全隐患的建设项目,监管部门要下发整改通知单,确保施工企业整改合格后进行后续工序施工。此外,监管部门要运用“黑名单”制度,推进建筑市场诚信建设,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从源头上防止不合格建筑企业参与建筑生产,确保施工安全管理取得良好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一些危险点控制不足不但会增加安全风险,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利润以及风险控制水平,甚至直接导致亏损和破产。作为相关利益各方,也必须加强建筑施工安全模式的构建认识水平,参与构建途径并落实安全管理工作,降低事故的发生率,最终为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新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欣, 赵挺生, 丁丽萍, 等.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探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城市科学版) , 2017, 27 (03) :75-77.
[2] 樊喜峰.建筑业主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初探[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7, (14) :112-114.
[3] 段益庆, 王菲菲. PDCA模式在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的改进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17.
[4] 任敏, 赵宇.基于危险源识别与评价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5] 付达新, 李向阳.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监控对策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