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讨张玉娟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4期   作者:张玉娟 张凤梅
[导读] 海绵城市理念需要在现在的城市规划中进行推广落实,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的优势作用
        摘要:海绵城市理念需要在现在的城市规划中进行推广落实,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的优势作用,有利于城市的良性发展,这就要求设计方要提高对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视程度,对具体的应用情况加以研究细化,并且还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障海绵城市的理念能够得以落实,不断优化城市的排水功能以及生态环境。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存在问题;具体应用
        引言
        在我国城市建设中,要想提升城市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就应积极运用合理的规划理念。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城市发展中水资源分布与流转的现状,同时还要综合分析城市现有的水资源需求情况,为城市未来发展进行科学的水资源调配规划,进而保证城市发展的合理性,为更加美好的城市未来提供保障。
        1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海绵城市,也就是通过城市规划以及相应设施建设来提升城市水资源存储与调配能力的一种城市建设理念。海绵的储水与释放水资源能力有目共睹,在城市建设中运用这一理念的具体做法就是通过一些具有储水、防水功能的设施、建筑结构建设来对城市中的多余水分,如降雨等进行存储与优化利用。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实必然集合水资源净化技术,保证水资源储存再利用的优越性。在我国很多地区,雨季来临时降水非常丰富,如果不采取措施进行降水储存与固化就会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及建设进行技术措施优化,提升城市水资源存储与调配运用的能力,控制洪涝、干旱灾害的影响,能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更加安全保障。
        2海绵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2.1自然海绵体被破坏
        目前,城市化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硬质铺装作业繁多,下垫面处于过度硬化状态,进而导致天然湖泊、地下河、湿地等自然海绵体被破坏,城市原来的水文特征、地表径流体系和自然生态基地发生了改变,自然降水无法充分流入城市雨水系统,大量的雨水处于地表径流状态,额外加剧了城市排水系统与地下管网的压力,很容易导致城市内涝问题。
        2.2水生态失衡
        水生态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分支,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遵循规律的客观性方能维护水生态的平衡。然而,城市化建设工作伴随着各种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如汽车尾气污染、工业废气污染、废水污染等,这些污染问题与自然规律相悖,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会进入水生态体系中,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被排放河流湖泊中严重污染水资源,最终导致水生态失衡。
        2.3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体系不健全
        从总体结构来分析,当代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体系并不完善,管理政策、细节规划与建设管理制度均须待健全。而且,海绵城市规划和相关法定建设规划缺乏必要的衔接,专项规划和总体城市规划不同步。其次,当前海绵城市雨水规划方案主要是依据城市道路系统,没有对城市规划地块进行调研,雨水管网布局与相关技术参数计算难免存在问题。在后期,很容易出现雨水管网口径过小,无法满足雨季时期大量雨水的排放需求。
        2.4海绵城市规划方案缺乏针对性
        目前,部分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尚且缺乏针对性,在规划方案制定初期,未准确收集和调研本市的水系特征、气候环境、市政设施与绿地系统等相关资料,没有全面分析现有的资料信息,未识别城市规划建设最为显著的问题,这样所制定的规划方案明显缺乏针对性。其次,不少海绵城市建设所制定的规划方案缺乏可行性,很难在后期进行有效落实。这是因为前期的规划思路与目标不明确,未充分融合海绵城市指导理念,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与指标设置均过于模糊和笼统。


        3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3.1科学规划市政道路
        城市中的道路规划建设是否合理与城市经济发展运作有着很大的关系,在通常情况下,城市的雨水径流量是比较大的。于是,海绵城市理念就可以为城市规划中的市政道路规划做出一定的指导。一方面,可以将城市道路两旁的绿化用地加以改造,将城市的雨水系统与之进行融合,在城市路面设计上可以选择渗透性路面,为合理利用城市的水资源创造基础条件。另一方面,要优化绿化带的空间分布,最大程度地提高市政路的雨水控制能力,提高雨水的渗透和排放速度。
        3.2雨水渗流系统
        在海面城市理念的规划指导下,可以通过建设绿色屋面来对建筑物外表面温度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从而降低现阶段城市的热岛效应对城市造成的不良影响。此外,通过对绿地的布置方式进行优化可以提高收集雨水的能力,如下沉式绿地的配置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量。绿廊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雨水渗流系统,然后将其通入河道,可以形成绿廊并且穿越城区核心地带。市政道路以及景观绿地降雨,经消纳富余水量通过溢流系统进入管网系统,并且将其送至雨水收集应用系统的末端集中调蓄。科学合理地打造下沉式空间,创设一个区域内的最低点,这有利于将附近的雨水汇集到绿廊中去。以排水规划设计方案作为依据,将两侧街区的广场以及绿地等地表径流,经雨水边沟、浅管以及排水管网等聚集在一起,形成汇集以及净化和调蓄中心。
        3.3建立湿地公园
        一个性能完备的湿地公园能够为海绵城市提供最大限度的运行保障,是海绵体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从而使湿地公园内部的不同种类生物之间达到一种生物系统的平衡状态。而且,由于光照条件会将湿地公园所蒸发出来的水分凝结起来,进而形成降雨,这也产生了循环效应,推动海面体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在建立湿地公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打破当地的生态平衡,避免出现生态污染的现象。
        3.4加强城市透水铺装建设
        在发生强降雨之后,城市地表的径流量会骤然激增,如果不能够第一时间将雨水排出去,就会严重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对地表径流系数加以控制,通过完善城市透水铺装,提高雨水的排放效率,为城市居民的出行创造便利条件。此外,具有渗透性的路面还可以有效地减少表面热能的储存和反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
        3.5修复和保护天然海绵体
        海绵体在海绵城市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自然降雨进入河流的占比还不到一半,其中大部分雨水要通过土地的漏渗、涵养,以及通过植被蓄纳并缓慢蒸发参与水气循环。这样进行处理是有多方面的好处的,不仅能够对生态环境有益处,还能够解决资源问题。但是,由于现阶段城市的大规模发展,没有对城市海绵体给予充分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海绵体的性能,这就导致只能通过城市的排水系统来将雨水排出,从而导致了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地面下沉、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雨水问题。湖泊、湿地等原生态的生态系统都是城市的天然海绵体,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原有地形地貌加以保护利用,打造绿色生态长廊,在城市中构建起一个生态海绵体系,促进天然海绵体的自行修复。同时通过水中培养植物、生态砌岸等措施来帮助自然生态系统的快速修复,加快对城市水系统的更新升级以及建设,在促进城市生态修复的同时,还能够具有调洪功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化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引导的城市规划方法,加强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必须着重维护自然海绵体和水生态平衡系统,遵循自然规律,构建水环境预警机制,控制各项污染问题,促进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方案与相关细节的紧密衔接。根据城市环境特征,精心设计和组装排水系统,做好雨水集中性排放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孟杰.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J].中国标准化,2017(10):72.
        [2]郑兴.浅谈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J].低碳世界,2016(31):148-149.
        [3]赵斯卓.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9(19):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