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摘要:在探索无人机在审计中的运用,我国已经有很多试点,而且效果显著。本文对我国无人机在工程审计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通过理论分析工程审计中运用无人机已经具备的技术和经济前提条件以及传统工程审计中面临的工程数量测量难度大、工程造价过程复杂易失误以及审计工作者缺乏专业性等三个劣势,说明工程审计对无人机的运用具有较大的需求。最后结合项目组两次利用无人机进行大型审计的经验,总结分析利用无人机进行工程审计的优势和关注重点,并探讨了无人机在工程审计中应用的局限性。
关键词:无人机;测量;工程审计
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科技产品生产制造能力的持续升级,无人机设备已具备红外遥感、摄像、传输储存、处理分析影像资料等多种功能,且市场价格大幅降低,通常一套设备仅600-800元左右。在功能日臻完善和价格逐渐降低的趋势下,无人机设备逐渐从高端科技实验和军事应用走向工作生活应用,目前已有许多行业开始使用无人机设备进行野外探测、观察和记录。同时,无人机在工程审计中的应用初步显露其灵活便利,其精确测量、视野广阔、节约成本等优点在我国多地工程审计的探索应用中取得较好的评价,为在我国广泛使用无人机进行工程审计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基础。
我国无人机在工程审计中的应用不仅拥有了科技和成本上的硬实力,在经验方面也拥有了能够借鉴的软实力。为进一步提高工程审计质量和防范审计风险,无人机在工程审计中的应用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工程审计的缺陷
审计对被审单位出具的财务资料具有鉴证作用,同时起到一定程度保护单位各相关者利益、证明审计师责任完成情况等作用,因此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对经济活动中的风险防控和信息披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经济繁荣发展和工程项目发展,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升,也给审计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传统工程审计面临工程项目和造价复杂性带来的测量难度大、准确性低和易失误等风险,而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和技能不匹配更加剧了传统工程审计的局限性[1],具体包括:
(一)工程审计项目的复杂性导致工程数量测量难度较大、准确性低。
工程数量测量是工程审计的关键环节,测量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现实中很多工程审计风险是因无法准确核查工程数量引起的。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环保、民生领域的投入支出,这些领域普遍存在占地面积广、情况复杂、地形不规则、甚至是人力难以到达等外在条件限制,工程项目的复杂性给工程审计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在传统工程审计中,工程数量测量大多数直接采用图纸和第三方报告数据,而非直接测量获得精确的角、长、宽、高等实地观测资料,不仅没有经过审计程序的直接介入,而且容易出现风险,也难以满足工程审计日益精细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审计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知识局限和勘测能力不足等原因,较难准确测量如土方、数目数量或人造湖泊等工程数量。因此,受制于工程项目复杂性和人员专业局限性,工程数量测量难度较大,传统工程审计工具和方法无法较准确地测量工程数量。
(二)工程造价过程的复杂性容易造成工程审计风险加大。
建设环节复杂和材料、人工价、量变化较大导致工程造价过程较复杂,是工程项目另一大显著特点[3]。与财务审计不同,工程审计注重现场的实践审核而非事后的凭证审核,工程造价复杂多变给审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增加了审计风险。在现场实地分析审核时,审计工作人员面临复杂多变的审计材料,只要稍有不慎便会造成误差抑或是失误,审计工作人员要承担更多责任和风险。尽管监理工程师能够在一定程度帮助防控审计失误风险,但其主要职责是督促和检查工程的进程和质量,对实地鉴证的可靠性缺乏监督。被审计对象借助各种漏洞可以在工程量上造假,引起造价认定错误的风险。综上,工程项目自身复杂多变的特性导致了传统工程审计较高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工作者缺乏专业性和实地审核能力导致审计测量工作缺乏精度。
传统工程审计依赖审计工作者的专业多面性,审计工作人员除了要具备财务知识,还需具备测量能力和施工图纸阅读推导能力。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审计工作者缺乏相应的工程知识,也不熟悉施工结构,很可能导致审计结果缺乏可靠性。除了自身专业性不足之外,受制于复杂的施工现场和广阔的施工面积,审计人员无法顺利实地考察、只能凭借经验判断,无疑增加了审计风险。同时,由于审计成本的限制,一个审计工作团队只能配备一定数量的审计工作人员,且每个工作人员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在时效性要求高的审计工作中可能存在错漏,导致审计工作人员无法取得全面可靠的审计结果。
二、无人机在工程审计中的应用探索
工程项目客观复杂多变性以及审计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和实地考核能力,导致工程审计的事中工作难以按质量有效达标。而在工程审计中运用无人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工程审计中工程数量测量准确性低、造价认定复杂易失误以及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不足等困难。
(一)无人机的使用优势
1、无人机能够考察的地理范围比人工更加广阔,能够到达审计工作人员不能达到的工作环境。
在包括荒山、湖泊、树林等审计工作人员无法通过交通工具到达且占地面积大的工程项目中,利用无人机可以相对容易地观察和影像记录施工对象全貌,再将图像转换成精确的工程数量、面积和体积等参数,有效降低了因工程数量测量不准确导致的审计风险。
2、利用无人机开展工程审计所需的时间较传统工程审计更少。
无人机能够短时间内飞越并测量数百公顷的施工面积,如农田开耕,植树等,而通过人工传统技术测量,为得到一个准确的结果,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3、利用无人机开展工程审计具有成本优势。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市面上普通的无人机即可较好地协助开展工程审计,并不需要高端和新式的产品。普通的无人机每台成本大约在600-800元之间,而聘用一名专业性强、具有与无人机测绘能力相当的经验能力的审计工作人员的报酬,远远高于购买无人机的一次性成本,且现实中难以找到相当的人才。此外,还可以通过租赁取得无人机的使用权,避免购买到无人机不适用从而浪费资金的风险。
(二)无人机的运用探索实例
无人机的比较优势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工程审计的比较缺陷,经过初步运用探索,无人机已经初步实现对不规则工程面积、工程量精准快速的测量。目前,工程审计一般将无人机运用于区域面积测量和土方工程量测量方面,下面分别介绍两类运用实例:
1、区域面积测量
在A工程项目中(整理农田),发现需要测量农田的面积很大,而且农田面积不仅广阔,且分布不集中,极为分散,给我们项目组带来很大的困难。经讨论,项目组决定尝试通过无人机航拍和搭载GPS航测功能,航测施工面积,从操作无人机到获取数据仅需四小时,且只需要1名审计工作人员操作。获取数据后,项目组将得到的初步数据交由地面工作站汇总和整理,导入数据处理系统,使用CAD技术得到精准的测量数据—132,057亩。而在2013年,项目组运用传统地面审计测量方法开展近似面积的项目,共用时十五个工作日,除参与审计人员十二人外,还外聘九人。同样例子相比,相同的工程项目使用无人机不仅缩短了审计时间,节约人力物力,还获取到了更精确的审计数据,大幅度提高了工程审计的效率和精度,同时降低审计风险。
2.土方工程量测量
在B工程项目中,由于土方形状不规则,施工单位为了套取项目资金,存在虚报和隐瞒土方工程量的动机[4],工程审计的重点难点在于形状不规则面积的测量,例如填海,造湖等。在传统工程审计中,对于交通不便的区域,项目组只能依据施工图纸判断,对于不规则的区域地块,通过运土车辆、施工图纸、凭证等多维度数据侧面印证第三方的测量数据,只能大致测量,因此面临较高的审计风险。而在工程审计中运用无人机作为摄影工具,建立数字高程模型,通过摄像采集资料、空中三角测量、方程计算,辅助一定的雷达红外功能,便可快速准确的得到可靠测量结果,有效降低了人力无法测量或是不规则地区项目中工程量造假、造价认定错误的风险。
无人机在土方工程量的运用具体分三个步骤:一是对已完工的工程项目通过无人机采集影像数据;二是运用各种图形软件以及工程图形算量技术对已采集的数据和影像资料进行处理,构建可视化的可量化的数据模型;三是对建成的数据模型进行审计运用与分析测算,实际完成工程量都可以通过模型计算可以快速获取。
通过以上两个实例可知,无人机的使用不仅大大节约了成本,更重要得是提高项目的精准度,从而达到降低审计风险。
(三)无人机在工程审计中的应用的局限性
尽管无人机在工程审计中的运用和试点日渐广泛,但是运用无人机进行工程审计面临难点在于,如何将无人机得到的数据资料与适当的系统方程有效结合,从而得到审计人员需要的数据和结果,如果分析方程有误或不适当,得到的结果将是错误或不恰当的。因此,实际工作中运用无人机审计应该重点关注分析方程的建立、测算,并不断更新完善。
此外,在雷雨天气,无人机的性能将会大幅度降低,为了有效控制审计风险,在雷雨天气应当避免使用无人机。
目前无人机在工程审计中的应用尚有法律定义不清晰的地方。实际上,无人机在工程审计工作中,只是通过使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对工程审计现场检查时面临的野外地形复杂、人员不足、安全风险等级较高和工作进度紧迫等情况下,不适合实地踏勘的危险区域工程量进行核查,获取高分辨率数据及影像资料,确保现场实地的工程情况能够全面、清晰、精确。同时,借助数字技术与实际的施工状况相结合,能够将工程现场工作量的数据变得愈加准确。无人机在工程审计中的应用大多是通过测量土地等工程的面积来确定审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根据《测绘法》第27条规定,国家对从事测绘活动的单位实行测绘资质管理制度,另外第31条还规定测绘人员进行测绘活动时,应当持有测绘作业证件。如果无人机在工程审计中的应有属于《测绘法》定义的测绘行为,那么审计机构一般不具备测绘专业资质,审计师也不具备测绘的相关职业资格,则有违法测绘的风险。
三、结论
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审计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在工程审计中运用无人遥感测绘功能,为审计工作人员在获取证据提供了明显的助力,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审计风险和成本。尽管其中在实际运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法律层面的限制,但相信经过实践的不断探索,以无人机为代表的一系列人工智能设备将在工程审计中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