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经验分享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2期   作者: 黄晓英
[导读] 在全国共同抗疫形势下,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线上教学
         摘 要:在全国共同抗疫形势下,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线上教学,笔者通过线上教学的体验和反思,提出开展在线教学的一些建议,对取得良好线上教学效果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线上教学,教学方法,
         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肆虐,举国上下,奋力战“疫”,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防控阻击战的号召,落实“停课不停学”部署要求,全国各大中小学校纷纷开展线上教学。笔者通过线上教学的体验和反思,提出搞好在线教学的一些建议。
         1、调整老师、学生、家长的期望值,降低焦虑感。搞好在线教学的前提是:调整老师、学生和家长的思想认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学生居家学习不可能像在学校一样处于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之下,不能硬性将学习效率和效果对标在校学习,需要变换思想去理解和对待,除了教授学生课业知识,也应该认识到:这次疫情也是难得的一次道德情操、身心健康、爱国情怀等的教育机会,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深刻感受,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充分利用这次疫情,让学生学习疫情防控、健康和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2、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激发学习动力。线上教学,老师很难对学生进行直接管理与监督,难以了解学生学习状态,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自律。而且长时间通过课件视频听课,单调呆板,容易走神,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合理规划时间,坚持预习复习、专心听课笔记”成为保证线上教学效果的关键,而这些就是对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一次挑战。老师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的自觉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行为,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真正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都不是老师硬塞给你的,应该是你主动索取的。
         3、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趣味性。纽约大学研究发现,线上课程最多每7分钟要进行一次互动,不然学生就会很容易走神。因此,老师不仅是讲解知识,也应该是情绪的设计者,一定要关注学生在你的课堂的情绪和反馈,避免“从头讲到尾”的灌输式教学。根据在线教学特点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把课堂内容设计成故事来讲,创造性地讲一个知识点背后的故事或来源,用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知识;可以设计问题后,让所有学生打字抢答问题;讲课中进行“随机提问、突袭提问”,避免学生走神;让学生把要点笔记发群里面分享等。

总之,老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灵活地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把学生情绪调动起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老师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声音清晰宏亮,语言活泼幽默,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扩展教学信息。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国家和地方都开发了多种网络教学平台可供使用,可以充分发挥其共享的优势。同时还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在网上收集各种视频、图片、活动材料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生动、充实的学习材料,对线上教学起到补充和扩展作用。
         但是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教学要避免两个误区:第一,避免把教师变为主播的在线授课方式。教育部明确不是要求教师都去录播、直播,而是灵活选用优质的在线课程资源,因为录制高质量的网课,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一般情况难以达到这个要求;第二,避免完全依赖网上课程资源。上课时,教师直接把网上课程推送给学生,只做一些点评和辅导,这样缺乏对课程的整体设计和教学互动,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5、做好家人动员,配合搞好线上教学。家庭环境的好与坏,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当孩子长期在家学习时,家长们成了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应承担起这份教育和监督的责任。家长要不断鼓励,正确引导,给予孩子学习动力与信心;同时,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做好孩子学习的监督和辅助工作,避免嘈杂和打扰;做好学生的榜样,父母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每个家庭都是最好的课堂,父母在家多读书,营造好学上进的氛围,孩子容易在安静的气氛中专心学习。
         6、做好复课后线下与线上授课的衔接。复课后对学生进行线上学习情况的考查测评,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串讲复习、分层教学、集中补漏等方式进行弥补和加强,促进线上线下教学知识的对接;对没有条件进行线上教学的学生、和因特殊情况仍不能返校上课的学生,采取个别学习辅导和关爱帮扶措施,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无法进行的教学实验实习,可以利用网上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学资源进行认识性学习,返校后根据需要再补充实验实训内容,但要做好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计划;复课后,做好学生的课程衔接、心理衔接和家校衔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作者简介:黄晓英(1969年-),女,重庆市人,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焊接、材料工程。E-mail:448766684@qq.com,手机号(138832749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