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2期   作者:刘可可 徐芳亚
[导读] 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摘要: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正确定位乡村教育,以乡村振兴为价值取向,充分挖掘乡村教育的“为农服务”功能;多途径增加乡村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完善乡村教育资源分配的相关制度;构建科学的乡村教师治理体系,重视乡村教师综合素质的培育,全方位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育;乡村脱贫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基石与保障
         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历次乡村建设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的,是对前一阶段新农村建设的继承和超越;是为了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而提出的重大举措,是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抓手和必然选择。乡村振兴战略在具体制定和实施时,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方面、乡村民主政治方面、乡村治理方面、乡村生态环境方面、乡村产业振兴方面、以及乡村教育和乡村文化等方面。“战略”二字体现了我国对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表述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的实现乡村振兴。而在当今社会乡村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平衡与发展,乡村中学教育中,学生辍学现象较严重,教师教学受硬件设施的限制,教育改革的春风似乎没有普及到乡村中学。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正确定位乡村教育,以乡村振兴为价值取向,充分挖掘乡村教育的“为农服务”功能;多途径增加乡村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完善乡村教育资源分配的相关制度;构建科学的乡村教师治理体系,重视乡村教师综合素质的培育,全方位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二、乡村教育发展现状
         乡村教育是完成乡村适龄儿童完成基础教育最主要的场所,也是适学儿童读书学习的起始阶段,在孩子以后人生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可目前的乡村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乡村中学学生辍学现象严重
         在乡村中学的教育环节中,学生与父母不重视孩子学习,造成乡村中学里辍学现象凸显。乡村教育的落后也无疑加剧了学生逃离学校,沉迷于打工挣钱,改变贫穷的倾向。因为在农村仅有的初中或者高中,考大学的希望遥远渺茫,考上好大学的机会几乎是微乎其微。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未毕业就走上了工作岗位。这种复杂的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乡村教育本身的种种因素造成了农村学生辍学的尴尬境地。再次,随着农村经济的较为好转,现代化设备的普及,很多学生沉迷于游戏,流连于其他娱乐场所。农村初高中学生没有经过像城市中学那样健全教育的洗礼,不能完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会做出错误的选择与判断,并不能完整的接受初高中教育。
(二)教师教学受限制
         教师教学受限制,教师教学往往任务繁重,绝大多数副科老师也兼任班主任,受到时间限制无法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老师选择不使用或从网上下载后稍作修改,但这样的课件并不能很好地反应出老师教学的内容。也会使老师的教学受到课件的限制。另外教学受到学生接受程度的限制,初中时学生的基础不扎实、系统不牢固,到了高中知识储备不够就很难理解高中更深入的教学内容,考死记硬背就显得十分吃力。课堂无法做出过多延伸,学生上课只知道课本上的知识点,使得历史课没有历史感。再加上受中招考试开卷应试影响,不论是高中还是初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家对于语数外理化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史地生,学生课堂学习局限在课本和试卷上,课下学习没有足够时间,再加上基础知识的薄弱,历史教学出成绩容易,但要真正讲好历史,让学生学好历史,则非常困难。
(三)学生学习不适应
         由于中考里的一些科目在很多地区都是开卷考试,例如在整个初中阶段,期中和期末的历史考试也采取开卷。高中阶段历史教学采用闭卷考试,考试时有严重的教材依赖心理。初中学生对考试的内容在课本里很多都能找到,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识”“记”“背”所占比例偏高,而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高中历史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分析运用能力等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常常感到吃力。教学受到学生接受程度的限制,初中时学生的基础不扎实、系统不牢固,到了高中知识储备不够就很难理解高中更深入的教学内容,考死记硬背就显得十分吃力。初进高中阶段,很多学生还寄希望于教师,而不注重加强自我学习,课外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受到高考内容限制,课堂无法做出过多延伸,学生学习只知道课本上的知识点,使得课程教学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四)乡村中学里的教育功能弱化的现象
         由于在乡村教育中,师资力量不足,结构失衡,学历偏低,教师待遇低等一系列原因,造成了乡村教育功能弱化的现象。而乡村教育功能的弱化有造成了乡村中学的学生流失。

乡村中学也追求升学率,加之教育资源原本就匮乏,单一的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学习单调、紧张。部分老师只重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忽视其他学生,学校对学生失去吸引力,以及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乡村学生流失,离开学校的学生成为乡村教育的牺牲品。
         以上问题只是乡村中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部分问题,具有乡村中学教学现象的代表性。我们也将继续深入调研,发现问题,给出解决措施,呼吁相关部门解决问题,提高乡村中学教育质量。
三、乡村教育发展能够助推乡村脱贫
         乡村振兴战略在具体制定和实施时,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方面、乡村民主政治方面、乡村治理方面、乡村生态环境方面、乡村产业振兴方面、以及乡村教育和乡村文化等方面。反之,乡村教育亦能推动乡村脱贫。要实现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现有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既定目标,任务繁重。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促进乡村教育发展,落实乡村教育扶贫要从多方面进行着手,要的实现路径有以下几个:
(一)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加强财政支持和财政倾斜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开展教育扶贫提供了便利条件
         就目前而言,国家为保证教育扶贫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许多政策支持。比如说针对西部提出的“两免一补”政策,以及“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工作的意见”的颁发等等,都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的支持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了方向。但仅仅是政策上的支持,很难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政府还应该及时调整教育资金的支出,教育资金应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要根据事实调研结果进行资金分配,保障每一笔资金落到实处,用于教育发展和设施建设上。此外,教育资金要做好资金规划,将奖学金、贫困生费用减免等落到实处,做到教育精准扶贫,为切实困难的学生解决后顾之忧。
(二)做好学校布局规划,加强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城镇化浪潮的推进,乡村学校开始萎缩减少,许多地方都开始并校和“中心化”建设,许多乡村门口的学校都被取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教育的发展,但是这种并校也使一些乡村学生上学不便利。学校的布局不应该盲目规划,而是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乡村,对学校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就近布局,保障学生可以就近上学。 同时,要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将乡镇中心学校与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统一考核,协同发展。此外,完善中小学的住宿制度,能帮助实现教学资源整合,保证学生较少的学校有入学机会。
(三)持续发力,办好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
         乡村教育的发展,教育扶贫工作的完成并不是靠某一所学校或者某一类学校完成的,也不是在某一阶段完成任务就可以的,这是个持续的长期的大范围的任务。对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小学学校,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城乡义务教育水平差距,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弥补教育短板,提高教学质量,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好学校。对于中职专教育,要通过联合办学等形式,推进市县的学校建设,提高学生的入学率。此外, 针对广大农民,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鼓励技术培训和大力发展农民素质教育,做好乡村文化建设,宣扬技术致富、勤劳致富,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致富方法和途径。
(四)加强乡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为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师范院校和师资培训机构要大有作为。当前,乡村中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较差,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然而,乡村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所学课程主要侧重语言知识、技能,忽视了知识运用与提升教学能力,和中学教学关联性较弱,并与中学新课程改革脱节甚至违背。鉴于此,师范院校及师资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要适应中学新课程改革要求,强化教学能力、语言技能和科研方法的培养,紧跟中学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尤其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要强化指导。课程内容要凸显先进性与应用价值,使参加进修的乡村中学教师能够掌握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并能具备职业发展与科研创新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村振兴的宏伟计划离不开教育的支持,教育是乡村支持的智囊,也是乡村振兴计划实施的根基。总的来说,通过教育扶贫的振兴乡村教育,进而实现乡村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也离不开政府责任的落实。只有重视,并落实责任,相关政策才能顺利推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志峰,庞丽娟,杨小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现实问题与路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9,(5)》.
[2]罗雪萍.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教育扶贫的实现路径.江西科技学院.《智库时代2018,(33)》
[3]杨雪.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安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
[4]宁文风.农村高中生辍学现象的案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5]李珊.浅析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教育理论研究,第九辑,2019》

作者简介:刘可可(1996—),女,河南新乡人,就读于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对乡村教育、师范教育有浓厚的兴趣并有所研究;徐芳亚(1970-),男,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历史教材教法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 年河南省本科高校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基础教育发展助推乡村脱贫路径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910482012)阶段性研究成果。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