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公共气象服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董雪梅
[导读]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21世纪已经步入“互联网+”阶段,这给社会各个领域均带来巨大变化。本文以气象领域为例,首先简单介绍了互联网时代特征,并阐述了互联网时代公共气象服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公共气象服务;机遇;发展对策
引言
         公共气象服务就是气象部门对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进行充分整合利用,进而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大众、生产部门等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并让社会大众对气象科学知识进行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决策、管理以及日常生产生活实践服务中应用的过程。当前,中国气象事业处于改革以及发展的关键阶段,公共气象服务作为气象部门服务社会生产的重要需求,被推到了变革的前方。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各行各业带来特别大的变化[1-2]。气象部门也应看到了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新契机,希望借助于“互联网+”的东风实现公共气象服务转型发展。各级气象部门需要不断跟上互联网时代发展步伐,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影响力和服务水平。
1互联网时代特征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科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为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提供诸多便利。“互联网+”主要是指用于网络数据传输的信息收集和交换技术,并已融入到社会生产以及服务的各个领域,它主要是为提高社会生产服务水平,尤其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即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其他新技术的密集型创新发展过程。“互联网 +气象”就是这个过程,这也是最重要的功能[3]。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互联网+”主要以手机、计算机、气象数据传输网络等将气象数据采集处理设备为终端,为社会大众提供气候分析、天气预报、气象防灾预警服务等公共气象服务,并通过给公共气象服务指导人们合理安排各种生活生产活动,并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4]。
2互联网时代公共气象服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国家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高度重视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公共气象服务面临极大发展机遇以及挑战。目前,公共气象服务已经被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已成为社会大众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天气预报预测的准确性、及时性也在逐步提高。公共气象服务领域也在发生变化。为了能够满足公共气象服务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强化互联网和公共气象服务的融合与发展尤为重要。具体来说,互联网时代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借助互联网,可以更好地发挥公共气象服务的及时性优势,可以及时地传输和更新天气信息[5]。第二,公共气象服务所面临的领域愈来愈多样化,促使公共气象服务朝多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互联网的发展和使用会促使公共气象服务方式更为完善。通过互联网和公共气象服务的有效整合以及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各个领域对于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例如,通过公共气象服务云平台能够充分借助于智能数据分析来挖掘社会大众对气象服务的精确需求,针对旅游气象服务需求通过互联网提供最佳出行路线服务。针对农业生产,可以通过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实时监控田间气象要素并提供科学有效种植建议。另外,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连接方式。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融媒体对于公共气象服务的传播非常有利。4G/5G网络、智能手机已使新媒体和新应用的快速开发成为可能。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和微信已成为传播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新渠道。社会大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气象服务信息,并享受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便利。



3互联网时代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对策
3.1 加强互联网和公共气象服务融合发展的深入认识
         为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推动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必须考虑社会各界和气象本身的需求,强化对“互联网+”技术融入气象领域的深入认识。气象部门应当把互联网与公共气象服务的融合发展作为工作重点。通过研究和探索“互联网+气象”的内涵,逐步完善和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模式,为政府部门以及广大群众提供更有效的气象服务。
3.2强化互联网思维与融媒体发展观念
         随着气象信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气象信息传播的渠道不断扩大,同时形成了新的传播空间。在互联网时代,各级气象部门应继续加强互联网思维以及融媒体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强、覆盖面广以及传播时效性强的特点,构建具有凝聚力和资源优势的气象新媒体矩阵。公共气象服务需要体现专业化特征,即将具有特定专业背景的人员组织起来,形成互动交流群体,并借助于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气象节目、微博、QQ、网站以及其他途径来传播公共气象服务信息。通过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有机融合,不断增强气象信息传播的专业性,在探索新媒体传播方向的同时,也对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的需求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提升公共气象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及时性。
3.3积极开展融媒体公共气象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加强融媒体公共气象服务的开展,强化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等媒介之间的连接互动,结合人们的基本需求,为社会大众提供可靠的气象服务。当前,科学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网络、微信、微博、移动电视等的发展创新,促使信息传播媒体越发成熟。由于其操作便捷深受社会团体的青睐。气象部门可以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媒体和创意机构等进行沟通与合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作为当前的新型通信方式,新媒体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人们接收气象服务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交网络、微信、微博等均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并逐渐成为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气象服务信息传播过程中,应提供双向的信息传播途径。另外,要做好气象科普信息的传播,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就需要加强与电视、新闻媒体、网站等各种媒体之间的合作。要有效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扬长避短,不断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特别大的变化,气象领域也不例外。各级气象部门应该充分把握互联网时代给公共气象服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公共气象服务中,应加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交互融合,形成融媒体传播新格局。要充分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不断加深公共气象服务的深入认识,积极探索公共气象服务新形式,推进互联网与公共气象服务的有机融合以及创新发展,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为可靠、便捷的气象服务保障。
          
参考文献:
[1]孙健,李海胜,陈钻.网络气象服务分析与展望[J].气象科技进展,2012,02(1).
[2]肖洪,张青宁,罗倩.简析互联网技术在气象服务中的运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4).
[3]孙安妮.“互联网+气象”:颠覆传统气象服务[N] .中国气象报,2015-6-16(03).
[4]牛琳芝.论“互联网 + 气象服务”的融合及其发展[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44):84.
[5]李好,张芳,袁伟天等.“互联网+”时代气象信息服务发展与思考[J].科技传播,2015,14:143-144.
作者简介:董雪梅,(1980-),女,汉族,重庆垫江人,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
从事公共气象服务,主要从事电视天气预报制作;天气资讯、视频等的采写制作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