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困境与出路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2期   作者:张文玉
[导读]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西方的国际话语权仍然占据主流强势地位,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地位亟待通过主动定位本国身份、推动人文社科领域研究、重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得以提升。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权力关系;综合实力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推动着以国家硬实力带动话语软实力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际话语权却面临种种掣肘。针对这些问题,既要形成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又要积极鼓励学术研究。同时,要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在意识形态领域构建中国核心价值体系。
一、国际话语权的基本问题概述
(一)国际话语权的本质
         “国际话语权”是“话语权”的重要表现形式。国际话语权作为“权力话语”,本质是国际政治权力关系。它的主体是以主权国家为主的各国际行为体,背后则映射出各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实际就是国家利益的博弈。
(二)国际话语权的产生背景
    “国际话语权”这一概念出现在冷战后时期。冷战结束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知识经济、信息革命、文明冲突论等冷战后时代的概念,重新塑造着国际权力关系的新形态”。“国际话语权”这一概念就是产生于这种国际背景。?
         中国真正开始探索增强国际话语权的路径,是与改革开放后日益强大的国家力量息息相关的。中国的国家利益诉求亟待通过对国际话语权的有力把握来实现。如何向世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对西方国家提出的质疑和挑战作出强有力的回应,如何在世界舞台上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都有赖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中国对国际话语权的认知正处于持续高涨期。
二、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困境
    从话语的影响力来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话语势能远远超过我国。审视现阶段的国际话语权形势,我国面临的遭遇和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综合国力增强与国际话语权地位的下降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理应争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然而对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冷战后时期两个阶段的国家话语权,却表现出了相悖的结论。
         新中国建国前三十年,中国的国际话语地位不容忽视。例如,我国于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74年毛主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理念;在冷战时期形成的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占有重要发言权。
         相比之下,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冷战后时期,世界两极格局瓦解,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第三世界国家团结局面崩溃。此阶段的中国纵使发展实力迅速,也未能抵御消极的话语权状态。
         因此,国家硬实力的增强虽然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积极因素,但并不是决定话语权势能的唯一因素。
(二)国际话语权的长期“西强中弱”状态
         国际话语权在未来较长时期内难以摆脱“西强中弱”状态。

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具有强势的国际话语地位,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进一步主导了国际主流舆论,恶意宣扬“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话语,中国或其他国家难以与之抗衡。
         反观冷战后时期的中国,尽管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积极融入世界舞台,却仍然无法改变西方国家恶意诋毁中国的的“失败国家论”、“中国崩溃论”等谬论。此阶段,美国将中国作为威胁其霸主地位的打击目标,对中国进行一系列不实指控。冷战后的中国遭受着西方的种种抨击却无力抵抗,国际话语权处于明显弱势。
(三)“与世界接轨”未能建立中国特色的话语权
         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提出了极具特色与号召力的“一边倒”“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话语,保持了自己的立场和主张。
         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快步入国际轨道。而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的西方话语开始涌入影响我国。诸如“商品经济”“人权”“民主”“国家利益”“人道主义”等词汇,渗透在我国的话语体系中,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特色话语的产生,只能陷入别国给我国设的圈套中。
 三、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出路
         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性强国,就必须成为一个话语强国。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地位已成为一个艰巨的课题。
(一)掌握话语的主动权
         一个国家的国际身份与其国际话语地位息息相关。国际身份的差异会影响一国国际话语权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中国虽在国际上树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形象,但西方大国却试图制造“非民主国家”“霸权的挑战者”等话语来定义中国身份,中国的话语权将仍然被操控。因此,要塑造具有本国特色和影响力的重要话语,就要主动定位本国的国际身份和形象。
(二)推动人文社科研究,构筑中国特色学术体系
         话语权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所以要从本质入手提高本国话语的内容和质量。高质量话语的塑造离不开深层次的人文社科研究。从“民主”“自由”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全球化”等话语,都是学术界思考和探究的产物。从中国自身人文社科研究状况而言,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这就造成中西方话语传播上的“逆差”。由此可见,中国迫切需要大力鼓励人文社科研究,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三)完善话语传播技术,发展一流媒体
         在继续发挥报刊等传统媒体传播力的同时,要积极发展新兴媒体技术,扩大话语传播的广度和力度。中国要发展本国的国际性媒体,建构传播本国话语的介质。与此同时,要注重新闻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争当重大事件的首发者;尽力贴合国际受众的兴趣偏好,将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为世界人民所认同,进而有效维护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李朝祥,韩璞庚:国际话语权的三重维度和基本构成,学习与探索,2019(05).
[2][2]张志洲: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困局与出路,绿叶,2019(05).
[3]赵静: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彰显中共“大党担当”,时代金融,2018(09).
[4]贾兆义,张传泉: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任务、理念和路径,云梦学刊,2019(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