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二十四节气”主题课程的研究设计与实施例谈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2期   作者:张逸
[导读] 本文以春学期学校开展的二十四节气活动课程设计为例
       摘  要:本文以春学期学校开展的二十四节气活动课程设计为例,窥一斑而见全豹,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分层设计、确定目标,融合课程多元化元素,构架丰富的课程内容,通过线上线下“互联网+”平台,互动实施课程内容,展现了“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文化研究的新方式。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互联网+  课程设计
         常州市北郊小学是一所省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自学校成功申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实践研究”后,一直尝试利用互联网+各平台的互动学习功能,将节气课程的实践开发与互联网+结合,融通虚拟学习和现实学习,创建学习社区,形成互联网+背景下节气课程活动的独特体系。近一年里,学校的互+节气课程主要聚焦于课程设计的实践开发,融合学校、年级和班级活动和教师工作,通过互+平台来实现课程资源的融通,课程活动方式的转变,课程活动成果的辐射。现以春学期课程设计为例,将其进行总结梳理:
一、统分结合、确定目标。
   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不一样;不同年级学生的活动群体不一样;不同年段学生“互联网+”研究能力不一样。因此,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情,不同层级的学生能力起点,统分结合,确定不同年级的课程研究目标。
一年级:通过了解小小种子,感受生命的神奇,产生种植的兴趣与热情。
二年级:通过种植,感受生命成长的力量,培养观察与记录的习惯。
三年级:初步了解不同种子的传播方式,会形象生动地表现某一种种子的“旅行”。
四年级:进行春种研究,获得种植知识,掌握种植技能,在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中提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五年级:结合“谷雨”习俗,进行主题性文化研究,在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中提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六年级:结合春种,体会春季“希望”内涵,整合毕业季活动,体现成长节律。
二、融合渗透、构架内容。
         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在研究时不能脱离和土地的联系,把对自然最好的节律和儿童的生命成长融合起来,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故“二十四节气”课程是综合融通的课程,它涉及的领域是多学科、多时空、多地域的,所以在构架课程内容时,与学科活动、班级活动及其他多元领域的融合即是水到渠成之事。
         以春学期“二十四节气”课程内容架构为例:
一年级:利用学科,认识种子。
         一年级的活动主要与班队课和美术课进行学科融合,班队课上,老师们让孩子们把小种子带来,认识不同种子的样子;美术课上,老师根据孩子们搜集的种子,指导孩子创作种子画,感受艺术之美,同时激发孩子们种植的兴趣与热情。除此之外,老师们打破时空界限,带着小朋友亲手种下种子,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稚嫩的双手呵护它们,孩子们就像是一颗颗小种子,和它们一起长大。
二年级:融合学科,多元发展。
二年级的课程活动是较丰富的。除了课程目标中培养学生观察记录的习惯以外,还融合多学科,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进行拓展延伸,设计了以种植观察体验为主的年级特色课程——“种子,种子,在发芽”。







         在多学科的融合中,孩子们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学科展现最好的自己,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年级:依托课程,多元解读。
学校的阅读课程一直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三年级主要依托学校阅读课程中《一粒种子的旅行》这本绘本,构架课程内容。在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种子不同的旅行方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梳理表格、绘制思维导图和创编童话剧这三种研究载体进行多元解读,一次次刷新了学生对种子旅行方式的头脑构架,真正将研究做深做实。
四年级:融合活动,研究“谷雨”。
         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研究力,所以重在研究能力的培养。“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处于春夏接替,是学生进行观察、感受季节交替的好时机,也是培养学生研究力的好载体。 为此,四年级的课程主要融合班级系列活动的开展来构架内容。前后共设计了三个系列活动:系列活动一:初识谷雨。系列活动二:我和谷雨有约。系列活动三:我和蔬菜一起成长。
五年级:融合活动,研究“小满”。
         五年级的学生之前已经有了研究“谷雨”节气基础,为了提升研究能力,选择“谷雨”之后的第2个节气“小满”。在研究小满这个节气前,学生按兴趣自组小队,分为“观察”、“种植”、“美食”、“养生”四个小队,去大自然观察物候,去网络查找资料,用双手亲自实践,老师从中进行指导点拨,并捕捉资源,挖掘育人价值。观察小队观察的点有所不同,围绕“小满”气候我知道来通过展示气候统计图,感知气候特点;围绕“小满”物候我观察通过图片解说自然观察,刻纸交流“小满”物候;围绕“小满”日影我来测通过解说测日影的过程明白正午时间的确定方法。
三、线上线下、互动实施。
   “互联网+” 教育旨在尝试结合虚拟学习和现实学习,创建学习社区,利用互联网各平台的互动学习功能,形成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到自主研究的转变,实现虚拟和现实、时间和空间、多学科课程的融通。我们希望挖掘“互联网+教育”中蕴含的大量具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源,将其作为一种高效的研究武器来设计学习活动、准备学习资源从而实现新型教学方式的尝试。
         因此,我们主要通过“线下做活动、线上做交流”的融通方式进行互动式实施。线下让孩子们经历有趣、丰富和优质的节气活动、节气生活。利用各种互联网+学习平台将线下优质的活动资源集聚,并向全年级、全校、或其他学校开放和辐射出去,打破课内与课外、班内与班外、校内与校外的界限,提升节气活动的育人价值。
“二十四节气”课程中“互联网+”学习平台的使用表

         24个节气,每个节气涵盖了多个领域,为活动组织实施方式的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作为一种优质的学习资源,在课程中主要是利用各种学习平台,通过创建学习社区、线上线下课程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打破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壁垒,具备学习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崔玉霞.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底蕴【J】.农业考古,2009(3)
【2】符燕妮.传统节气与溇水流域农村小学文化教育.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5卷,2014.
【3】王艳娟.以节气课程树文化自信.中国教育.
【4】李伟平 张勇卫. 节气活动: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
【5】徐青.《五维突破 互联网+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