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订单为核心的特钢优化排产实践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吴清 张兴旺
[导读] 本篇文章针对品种繁多、数量规模较小、工艺路线流程繁琐的特钢模式生产
         摘要:本篇文章针对品种繁多、数量规模较小、工艺路线流程繁琐的特钢模式生产,充分挖掘生产流程的规范管理优化路径,应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生产工作的排产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关键工序产能,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质量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订单;特钢;自动化排产
         引言
         现阶段,国内轧钢企业产品结构特钢化水平日渐提升,对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持续加大,订单规模随之减小,涉及到的生产技术、制造工艺日渐变得繁琐复杂,对生产组织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传统模式下普钢化的管理过于粗犷,难以应对当前多样的需求。因此,本篇文章对生产计划系统流程实施全方位、系统化梳理,继而提出优化基础管理制度、提高产供联动机制水平等的一系列建议,继而为特钢生产模式的发展和实际前行奠定理论基础。
         一、生产计划系统面临的主要困境
         当前国内特钢企业在组织生产的过程中,普遍立足于订单,和传统的普钢进行比较,前者具有涉及品种繁多复杂、生产规模较小、生产工艺技术难度大,以及交货时期严格度高、组织生产难度较高等一系列特性。现阶段国内大量普钢企业向特钢企业转型升级,因此,特钢模式下的生产规划必须具备一个高质量的排产。
         (一)特钢生产具有种类繁多、规模较小特点
         钢铁行业在进行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普遍具有生产规模巨大、连续性生产的特点,然而,随着国内各个钢铁企业的转型,由于客户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导致特钢企业生产面临生产规模减小、产品繁多复杂的多方面难题。
         (二)特钢生产具有动态化、连续化以及不确定化特点
         从连铸、炼钢等一道道工序,到退火、修磨等后期处理操作,不同时期的工作均会使钢铁材料的性能、形状发生巨大转变,甚至存在在生产过程当中转变原有计划工作路线的现象。因此,导致特钢生产具备动态化、连续化以及不确定化特征,其排产工作不仅难度大,并且复杂程度非常高。
         (三)特钢生产的储存管理工作复杂程度高
         特钢产品无论是成品亦或是半成品,其储存工作均需要严格按照产品自身的炉号、规格实施高质量管理,其管理难度和复杂程度均较高。与此同时,在进行特钢产品生产期间,会随之产生一大批与之相关的副产品、报废产品等等,进一步增加储存工作的管理难度。为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非常需要一个可靠性较高的现代信息化系统,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四)特钢生产相关订单变更频率较高、非正常信息较多
         当前钢铁生产企业面临巨大的市场化压力,订单需求长时间处于一种不断管更的过程中,立足于市场预估结果实时生产相关计划的难度日渐提升,准确性也难以有效控制。除此以外,特钢生产具有生产工艺复杂、限制性环节较多特点,各类非正常信息能够对订单的准时完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利用流程上的优化,有效加强特钢生产计划管理
         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进行一系列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极有可能造成企业无法保持长时间的正常运行。鉴于此,特钢企业必须建立一种高质量、高水平的排产模式,应用过程分析对相关的生产计划系统实施有效的现状追求与流程梳理。
         (一)构建和排产相关的制度规章
         对生产计划系统实施科学的流程分析,立足于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应用现代问题管理理论,多角度优化、梳理与排产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

以订单三准时为出发点,对排产当中的交货期确定方法进行规范,对周计划、月计划等编制方法进行规范,如《生产管理制度》、《生产异常管理》等规章制度,同时对相关制度中的不足进行补充,形成高质量、高完善度的管理制度体系,为排产工作的进行、水平的提升奠定夯实基础。
         (二)提升产供销联动以及非正常信息沟通水平
         如果想要提升排产水平,就必须加强产销联动、非正常信息沟通等方面的能力。特钢生产企业利用合理科学的产销联动方案,对每一天产销联动制度进行有效固化。具体来说,建议特钢生产企业在每一天的10点钟,召开产销联动日会议,参与部门包括销售处、炼钢厂、轧钢厂等,针对前一天的客户要求、生产质量、合同关键点进行总结和梳理,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多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继而解决问题。
         (三)形成周计划与月框架有效配合的排产模式
         企业当前已有六部连铸机以及四条标准化的轧钢生产线路,然而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连铸设备与轧钢流水线的匹配并不是完全对应。如果想要使坯材达到真正的平衡,不仅要充分考虑整体层面的大平衡,同时也要考虑每一个小平衡。各个月份定期组织1#与3#换断面,同时提高对换断面过程的重视度。因此,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应利用月度排产的总体框架模式,在月规划当中提出既定月份换断面的时间区间,将1#换方与二轧轧制节奏较慢的规格紧密融合,将3#换断面与四轧轧制节奏慢的规格紧密融合。除此以外,在月排产架构之中,充分明确每一条轧线的规格组距次序,立足于慢和快的合理融合进行科学化排产。
         三、以订单为核心的特钢排产系统
         应用现代计算机等信息化途径,对排产工作进行全面优化,提升排产的质量和效率。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的自动排产,可以以快速、自动的特点,对订单生产工艺路线进行精准判断,也就是构建一个完整的数学模型,将相关设备加工能力及一系列物理特性、工艺路线实施数字化处理。这一自动化排产系统根据工厂——生产线——工序——相关设备的基本架构来实现,设备工艺属性融括工艺路线对钢种以及协议的基本生产需要;在设备属性方面,融括设备加工的基本能力等相关信息。设备和设备彼此之间以一个标准化的运输规则实现串联,在配合每一道工序的生产成本表,联合组成一个健全的模型。
         销售系统录入数字化合同信息,信息化排产依照设备基本属性以及相关产品工艺路线,综合成本、运输等规则,实现数字化合同的有效解读,继而以自动化的方式准确给出最优化的合同生产路线和交货时间。如果订单突然性发生改变,系统能够再次进行新的运算,给出一个符合当前情况的工艺路线和交货时间。
         自动化的排产能够大幅度减轻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提升排产的可靠性与效率,同时对生产的动态性情况进行实时追踪;大幅减少计划传递时间、降低计划传递繁琐性,不再依托于人为通知的手段,降低由于修改差异性系统计划数据而出现错误的几率,还可以减少相关工作带来的人员压力。
         结语
         首先,紧密围绕订单进行生产,合理完善组织管理工作,构建一种面向客户主体、高速反应的高质量、高效率生产系统,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完善,科学利用周、月计划关联,实现以日为单位的产销联动等,能够大幅度提升排产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的紧密对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秋林,叶顺宇. MES系统自动排产功能的研发和实现[J]. 科技传播,2012,4(20):26-28.
         [2]李从发,李晓明,高毅. 铸造企业MES信息化建设[J]. 铸造设备与工艺,2018(02):48-52.
         [3]李琳,霍佳震. 钢管生产计划中的多目标柔性Job-shop调度问题[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29(08):117-126.
         [4]李琳,霍佳震. 基于均衡排产规则的钢管生产计划调度[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4(04):45-50+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