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也就成为教学改革进程中非常的重要课题。数学可以说是一种思维训练的学科,特别是在低年级尤为重要,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文对小学低年级数学多思教学策略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多思;小学教育
引言:随着课标、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逐渐深化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新一代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要求不断提高,数学考试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等的同时,还将考查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作为重点。更进一步的内涵就是考查学生对数学本质认识程度是否深入。小学生的思维习惯没有定性和数学课程的繁杂性、跳跃性、严谨性等特点,使培养学生的多思能力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关键时期,多思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大力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行数学多思教学。
1、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具有复杂性和跳跃性、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水准的要求。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并不是静态的知识传授,要求师生之间的动态交流,完成动态的、开放的教学过程。在这一种教学过程,肯定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由此观之,多思教学在新课程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小学低年级数学多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去接受知识的灌输,这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的显著特点。如果学生一味的作为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与教师缺少有效的、动态的沟通,就会严重忽视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地位这一基本事实。这些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显得更为突出。第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通过传统的授课方式——口授与板书,直接的将数学知识点罗列给学生,这使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严重受限。第二,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中,数学作为理工科学生的基础,不进行有效的练习是不行的。其知识点必须通过练习加以理解。这种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阻碍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数学知识的学科特点增加了学生多思维能力培养的难度
经过新课标的深化改革,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也与时俱进。它增加了大量的配图丰富了课本内容,有的知识还添加了扩展知识以便于学生去延伸思维,这都是教材随着新课标的方向做出的有效改变。但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对知识点还是要通过文本语言进行阐述,缺少形象生动的特点。加之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并不高,一些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跳跃性上很难被学生完全理解。如果这时候教师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学生梳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势必造成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的模糊,这很显然会影响对学生多思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正方形、长方形等基础图形,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用语言或图片进行描述,既不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知,又难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体。就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多思能力的目的。这只是小学低年级数学的一小部分,小学有六个年级、十二本教材,这些教材中知识点具有承前启后,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低年级没有培养好思维能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依然会增加学生对知识理解上的困难。
2、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培养学生多思能力的策略
通过上文进行的针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细致分析可见,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对优秀学校、教师的教学案例分析和实践,发现以下几种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1)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各级教育部门的统筹规划,教学理念非常着重以学生为本的。通过对一些优秀课例的考察,发现都具有一个明显的统一性。就是大量没见过的、具有新意的教学方法逐渐引入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来。这些不但使教学内容变得充实丰富,而且十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做到这些要求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这一基本事实,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直观地去了解身边比较常见的物体,使之产生深刻的印象。如果条件方便的情况下,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制作一个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思考一些问题。例如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两者哪些部分相似等。然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一概否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多思能力的培养。另外,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的逐步普及,这也让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很大的便捷性。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创建实际情景这一教学方法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动脑。例如,在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简短的数学活动课程,让学生准备不同的物品,学生在活动中直观感知分类整理的具体方法与思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梳理知识脉络,提倡创新与思考
小学数学这一学科作为理科基础,其学科特点注定其具有很大的难度,知识点之间繁杂、跳跃。这都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但是只是一味说教式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被动接受也具有很大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教师示范、学生效仿的方法。例如在某一章、某一阶段亦或整个学期、学年的教学任务完成时,让学生效仿教师总结思路,自己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学过的知识,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然后教师进行指导、改正。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促进了学生温故而知新,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多思考的习惯。对学生长远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善思考、勤思考,使小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通过这样积极有效的教学,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在二年级下册《调查与记录》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对这一知识点非常陌生、概念非常模糊。 教师可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发现怎样开展调查,探索记录调查数据的方法,通过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对统计这一陌生的概念具有初步的印象。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一些有关的例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习惯得到培养,同时对统计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
(3)发散学生思维,使数学生活化
学习的过程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实践、反思的过程。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简单、直观。这决定其更容易接受直观性的知识。数学知识充分的融入日常生活中,学生从一个陌生的概念转变到自己熟悉的领域中,这非常有利于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生活化场景的模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结束语
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不仅可以为之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多思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姚永妃.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方佩佩. “多思少算”策略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