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问题阐释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 李燕 高美丽
[导读] 近年来,社会发展迅速,信息技术越来越普遍地应用在各个领域。
        摘要:近年来,社会发展迅速,信息技术越来越普遍地应用在各个领域。将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数据化,利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进行处理,相比人工,更加的快速,准确,有效。我国水利工程管理需要朝着这样先进科学的目标去发展。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果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工作效率,可以使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问题阐释
         引言
         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利部提出要强化项目统筹规划,做好科学论证,以免重复建设以及低水平建设。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以及运行维护,优化管理机制,保障运行维护工作清晰到位。
         1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1.1施工数据信息采集
         在建筑体系逐步完善背景下,水利工程功能属性也在发生改变。同时水利工程内部结构和外部造型也发生着改变,因此为确保水利工程顺利施工,施工人员需要采集比较全面的数据信息,从而为后续项目稳定推进奠定坚实基础。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将水利工程属性特征量化成数字化信息,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整理,提升水利工程施工有效性。
         1.2施工数据信息分析
         完成数据信息采集之后,需要对数据信息进行进一步整理,考虑实际数据采集总量较大,对此技术人员需要选用恰当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并且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深入挖掘,找出其中潜在价值,将此类信息汇总成单独数据库,为后续施工过程推进奠定良好基础。需要注意任何施工数据信息在分析前都需要校验其正确性,防止错误数据干扰水利工程后续施工稳定性。
         2研究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支撑技术的现实意义
         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角度来说,若想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管理的水平,使得工程达到质量与安全标准,加强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①能够提高建设管理的效率。建设工作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同社会发展有着紧密关系,并且水利工作中工程建设管理占据着重要地位。基于信息化系统,实现对信息的高效调取和传输以及发布等,能够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力度。除此之外,实现水文资源的高效归纳,有利于提高建设管理水平。②有利于完善工程管理模式。应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采取网络化方法,协调各个内容,打造现代化管理模式,能够促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助力工程持续化发展。③有助于推动提高建筑全过程的管理水平。依托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建设、施工建设管理、运维及服务等全过程的动态化管理,利用信息数据的共享,实现前期和后期的有效协调,不仅提高建设环节的管理水平,同时为后续运维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信息支持和保障。
         3优化措施分析
         3.1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节省人力,对环境适应性强
         水利工程的施工环境差,包括河道、沿海、胡泊等水域,需要对环境进行勘测,进行设计,按要求开展施工导流、截流等一系列的水下施工作业。许多施工区域地质复杂。如果应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节省人工和成本。利用GPS技术进行监测,当发现有灾情时,可以迅速精准地对其进行定位,实时防护减少损失。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所使用的绘图技术为CAD技术,操作和修改都很简便。水利工程往往内部结构复杂,工程设计人员可以利用CAD技术,对工程设计编程,对水利工程建设实现参数化制图,也更好的帮助了水利工程的管理。


         3.2提高相关技术和维护施工设备,提高安全意识
         水利工程是关乎全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程,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首先要加强对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对相关技术人员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试,提高技术人员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严格按照水利工程的安全规范进行操作,并根据具体情况,实施监管奖励机制,认真负责的行为可以得到精神或物质的奖励,偷懒消极行为要进行严惩。明确各个岗位权责,如果出现任何问题,可以追究相关的责任人。实施绩效考核制度,成绩优异人员可以提供晋升机会并对其进行培养,激励员工整体提高职业素养。施工设备,需要定期的维护,有问题的设备要及时维修和更换。
         3.3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数据信息系统
         通过GPS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收集水资源数据,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系统,提供水资源和供水工程,利用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和分析、模拟仿真等应用模型,制定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建立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系统,包括水利工程设施的资料,将所有纸质文本数据存储到系统当中,规范水利数据。定时收集水质信息,预测水质的趋势,并及时检测水质和预警。信息的收集、传输、整理、存储和查询等等,全程自动化管理,省去了人工操作的环节,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不受限制、自主地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将所有纸质文本数据存储到系统当中,规范水利数据。定时收集水质信息,预测水质的趋势,及时检测水质和预警,并结合GPS等其他技术,指定科学的解决方案。
         3.4GPS定位技术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的数据信息采集处理工作较为复杂,基本上占据了大部分的管理资源,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为此,笔者建议采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比如GPS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基于GPS技术建立管控网络系统,并且将水利工程项目纳入其中,无论何时都可以对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详细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并且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的GPS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无论环境或者天气情况如何,都不会受到影响;第二,GPS技术具有精确度高等特点,可以准确获得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材料和信息数据。从实践来看,这些测量信息数据可在现场准确测得;第三,GPS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数据测量的自动化程度。一旦遇到突发性的问题可以快速做出反应,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决策者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GPS技术在当前水利工程监测系统中的应用,可以简化监测过程,布设适量的监测点即可准确接受信息数据,并且自动对监测数据进行结算。
         3.5中间件技术
         从定义的角度来说,中间件指的是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之间的软件,也可以说是信息化系统的操作系统部分。通过集成中间件,搭建开发平台以及运行平台,结合通信系统,实现在分布式系统的应用。中间件技术是系统构建的重要技术,能够为系统功能的实现提供支持。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功能实现的角度来说,中间件技术能够适用于各类复杂软件的开发,被广泛应用。通过将工程建设管理系统与中间件技术的有效整合,实现水利工程信息的高效利用,能够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搭建中间件平台,结合实际需求,构建数据库和集成平台,高效利用各类数据信息,搭建运行管理系统。从技术层面而言,大中台技术延续平台化架构的特性,即高聚合、松耦合以及数据高可用等,结合微服务方式,实现核心业务的下沉,打造共享平台。中台系统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适合水利项目点多面广的应用情景,从不同层级间数据采集、上下传输数据方面的技术。从技术中台架构系统来说,底层为应用提供层,也就是企业信息化系统或者伙伴客户相关信息化系统等,能够为使用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依托网络化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及地理信息化技术等,构建相应的管理系统,能够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文中结合实践,分析了行业前沿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技术,同时总结了信息化实现的支撑技术,共享给相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苗丰慧.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7):119-1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