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底基层配合比设计与施工控制 钟艳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4期   作者:钟艳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道路规划也愈发完善,而良好的道路施工不仅是人民安全出行的基础,更能彰显大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云南省公路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道路规划也愈发完善,而良好的道路施工不仅是人民安全出行的基础,更能彰显大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基于此,笔者就道路基层、底基层配合比设计与施工控制要点进行了简述,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帮助。倘若道路施工相关人员都能了解相关技术服务步骤、掌握基层与底基层的类型及配合比设计,我们定然能更加高效、高质量的完成道路建设。
        关键词:基层;底基层;配合比;施工控制;设计
        引言:我们通常把路面分为基层、底基层、垫层以及面层四大部分,他们的使用要求各不相同。基层和底基层作为整个路面结构中的承重部分,其在道路投入使用后主要承担的是来自于面层的垂直向下的力,并要将这部分力扩散至再往下的道路结构中。
        1级配碎石、水泥稳定碎石的特点
        国内的水泥稳定碎石大多是半刚性基层,数十年来,半刚性基层的水泥稳定碎石被应用于90%以上的高等级道路铺设中,可见其具有较高的价值优点。具体来说,半刚性材料做基层有刚度与强度大、水稳定性好、对材料质量要求低等优点,但同时也具有收缩系数大、易变形、地面易积水、荷载敏感、破裂后无法愈合等缺点。
        级配碎石是一种散粒体材料,在施工中得以广泛应用,性质比较理想。具体来说,级配碎石的模量较高,荷载分布性质优良。与此同时,级配碎石的抗碱强度,能够满足现阶段绝大多数工程的施工要求,轻易不会出现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而且其透水性极好,能够迅速排出进入的自由水,而不会出现明显的地面积水现象。材料中较细的颗粒组缺乏塑性,水稳性绝佳。因此,在制定提高级配碎石强度和稳定性的方案中,相关人员不必从材料技术要求、施工工艺控制以及选择合理级配等方面做出考量。
        根据结构特点对其划分,水泥稳定碎石、级配碎石主要有悬浮密实、骨架密实和骨架孔隙等三种结构。其中,骨架密实型混合料的骨架主要是由连续级配粗集料所嵌挤形成的,并借助水泥来对骨架间的缝隙进行填充,整体结构比较密实。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比较理想的级配碎石外观及骨架结构应该具备强度高、密度大等基本性质。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技术人员可以将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参考依据,合理使用振动成型法对水泥计量进行控制。比如说,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剂量较低,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施工工艺的控制,确保其基层能被压实。
        2 配合比设计
        设计内容:水泥剂量、集料配合比例、最佳含水量以及最大干密度
        设计要求:在设计时必须严格遵循抗压强度要求、温缩和干缩系数要求以及和易性要求,从根源上规避现场裂缝问题。
        注要点:在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混合料的抗温收缩能力和0.075毫米以下的水稳碎石粉料含量成反比例关系,而粘料含量和温缩系数成正比例关系。与此同时,级配越接近于悬浮结构,其干缩性就会越大,出现干缩破坏的风险也会越高。所以,为了减少干缩裂缝必须做好前期预防工作,应该对水泥用料细料、粉煤用料以及含水量进行限制,既要满足其设计强度要求也要避免产生基层裂缝。
        3施工控制与管理
        3.1施工后场
        在施工场地管理中,必须切实保障所有堆料完全符合要求,坚决杜绝集料混堆的现;各重要施工材料之间要设置隔离设施,且隔离高度必须满足材料数量要求;采用排水性较好、且性能优质的硬化措施;标明原材料标识。
        3.2集料料堆覆盖要求
        在堆积成品粗集料时,应该配备面积合适且使用寿命较长的覆盖部,实现对成品粗集料的有效覆盖,避免其受到环境以及气候的影响而被污染,防止粉尘污染和受潮积水现象。同时,在堆积成品细集料时,应该搭建专业的防水棚,避免由于降水而导致的材料受潮,同时材料的运输应依靠移动式皮带机来完成,严禁汽车爬坡作业和装载机运载作业。
        3.3材料堆场的规范管理
        3.3.1堆放场地硬化和排水
        在前期的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筹备工作中,人员务必保证机械设备入场之前就处理好相应的水泥稳定,碎石硬化处理工作,保证施工场地的规范性和清洁性,避免由于场地混乱而诱发各类事故。同时,装料过程中坚决杜绝用料和地表泥土以及杂质的混杂现象,同时在固定的位置布置排水沟,避免出现积水现象。
        3.3.2料堆堆放要求
        在堆放原材料时,现场管理人员应该注意材料的堆放位置。尤其是在卸下卡车运载材料时,不能直接向四周、向高处堆放,否则可能会导致材料滑落、级配离析。
        3.4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工作涉及到诸多细节控制,比如说应该对作业表面的浮土和积水进行清洁,但也应该保持其表面的湿润性;以10米左右的间隔进行测量放样;控制挂导线的间隔和张力以及长度,保证松铺厚度的精准性与科学性。


        3.5试铺
        依照施工方案对施工混合料的配合比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材料的拌和时间,确保混合料均匀,并结合施工准备阶段所确定的松铺系数选定最佳施工方案,严密组织运输和碾压等施工工序,提高施工效率。
        3.6拌和
        以一天为施工周期对配合比进行计算。含水量应该维持在固定水平内,以比最佳含水量高1%为基准,并结合施工场地的气候以及环境状况对其进行现场调整;对配合比以及含水量的变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计算当天的施工配合比;含水量要比最佳含水量略高1%(2%)以内,并应根据气温、失水情况进行调整;随时在线检查配比、含水量是否变化;装车时车辆应前后移动,分三次装料。
        3.7运输
        在将材料装车前应该保证车厢的清洁;运输车辆的数量必须和拌和出料与摊铺的需求将一致;保证材料运输的时效性,在水泥初凝之前,尽快将混合料送到施工现场;废弃超过初凝时间的水泥;采用粘布对车上的混合料进行覆盖,避免水分流失;由专业人员负责运输车的指挥工作。
        3.8摊铺
        对摊铺机周围的区域进行喷洒处理,保证其周边清洁性;施工现场摊铺带卸料车最少5辆;控制摊铺机型号和参数,开展梯队作业;操纵摊铺机开展连续作业;将摊铺速度控制在每分钟一米左右,尽可能避免摊铺机停止运作;在安装阶段采取必要的混合料防离析措施;将2/3左右的螺旋布料器埋入混合料中;在摊铺工作后由专业人员进一步离析现象进行消除。
        3.9碾压
        在碾压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振动成型法对最大干密度进行判定,控制好碾压强度,碾压长度、碾压时间以及碾压速度,保证碾压工艺的精准性。与此同时,注意碾压阶段的一些要点事项。比如说,在基层侧面采用型钢模板进行支撑,以保证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边缘的压实度;开展统一控制的梯队作业;压路机倒车停车应注意,非必要情况下不许刹车;在已碾压好的路段压路机禁止停车,至少要保证三米的距离;在正在碾压区域,严禁压路机掉头。
        3.10施工细节控制
        稳定料源:在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意识到骨架密实型水稳的级配范围较窄的实际问题,因而对材料质量的要求应该更加严格。在生产过程中,相应管理人员要仔细筛分每一批进料,调整用料的比例,确保抗裂型水稳的级配。
        严格控制级配:相互嵌挤的骨架结构更能够保证施工质量,因而要着重注意对粗集料间的通过率控制。
        定期检查机械:机械的质量和运行状态对施工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因而要对拌和机等重要设备进行定期检修与维护,规避故障风险
        水泥剂量控制:严格控制施工流程中的水泥计量,对水泥计量检测进行动态监测,使其维持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并以日为单位对其进行用量控制保证水泥罐检查和水泥量输送的精准性。
        含水量控制:含水量控制主要涉及到碾压时和拌和出料时的含水量控制两方面,施工管理人员应该针对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质量标准,保证其与最佳含水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考虑到风速,气温等因素的影响对含水量进行恰当调整,变化幅度维持在可控范围内。
        3.11养生及交通管制
        在养生及交通管制过程中应该注意养生的及时性,并且不忘用土工布对其进行覆盖,令其表面保持湿润,保湿工作应该维持7天左右,而正常养护工作则要持续28天,在这一过程中,建议使用喷雾式的洒水车喷头,并注意封闭交通。
        3.12半刚性基层质量过程控制注意事项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粗集料、细集料的洁净度;细集料0.075mm通过率<15%,混合料2%~5%;冷料斗(尺寸,数量);材料的分档要求;足够的拌合时间;复压时配合以胶轮压路机;EDTA试验;层间的处理;养生。
        3.13施工时的几点建议
        不建议闷料,闷料虽然便于碾压,有利于施工连续性,但会导致离析、污染、含水量不易控制等问题。及时覆盖基层,否则要封闭交通,采取防雨措施;对松散段落,覆盖基层前进行洒水碾压。
        4结束语
        为使道路更加坚实稳固,做好基层与底基层的铺设是极为重要的,只有熟知上述要点,才能更好地做好道路建设。我们应当充实自己,以更加专业的素养面对将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金.浅谈道路工程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控制策略[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5):194.
        [2]张晓聪.路面底基层与基层施工管理要求及控制要点分析[J].交通世界,2017(21):160-161.
        [3]罗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配合比存在问题及施工控制[J].福建建材,2016(02):63-64.
        [4]王艳华.抗裂嵌挤型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层配合比设计及施工控制[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4(18):1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