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微更新行动规划探索——以广州市海珠区仑头村为例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李蕾
[导读] 摘要:文章以广州市海珠区仑头村为例,从建设“广州的仑头村”、建设“村民的仑头村”以及建设“租客的仑头村”三个角度入手,分析了社区微更新行动规划的主要目标;围绕建立多元化行动计划、做好联动化组织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社区微更新行动规划的策略思路。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290
        摘要:文章以广州市海珠区仑头村为例,从建设“广州的仑头村”、建设“村民的仑头村”以及建设“租客的仑头村”三个角度入手,分析了社区微更新行动规划的主要目标;围绕建立多元化行动计划、做好联动化组织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社区微更新行动规划的策略思路。
        关键词:社区微更新;城市文明;民生质量
        引言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颁布,我国城市空间的规划发展方式逐渐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挖潜改变。在此背景下,传统中“大刀阔斧”的城市建设改造模式越来越少,基于城市既有条件的“微更新”改造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基于此,我们有必要以广州市海珠区仑头村这一典型的城中村为例,对社区微更新行动规划展开探索讨论。
        一、社区微更新行动规划的主要目标
        在社区微更新的行动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坚持综合分析、多方受益的目标设计原则,以此保障更新改造成果的普惠性,为社区乃至上级社会区域的和谐稳定发展作出支持。在广州市海珠区仑头村的规划设计中,设计单位主要将建设“广州的仑头村”、“村民的仑头村”、“租客的仑头村”作为工作目标,以此体现和强化仑头村在促进城市发展、保障民生质量、推动人才建设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具体来讲:
        (一)建设“广州的仑头村”
        作为典型的“城中村”区域,仑头村在珠海区乃至广州市的整体建设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与其他城市区域相比,仑头村的现代化开发程度相对较低,进而较完整地保留了广州市的历史底蕴与岭南文化的社会特点,是城市记忆的重要承载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州地区时明确提出:“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基于此,在社区微更新的行动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将维护城市肌理、传承历史文脉作为工作目标;另一方面,仑头村作为广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于广州市的现代化发展做到动态同步,以此强化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因此,在社区微更新的行动规划设计中,还要做好现代化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为仑头村社区风貌、环境品质的优化革新作出支持[1]。
        (二)建设“村民的仑头村”
        归根结底,长期生活在仑头村的村民群众,是仑头村真正的主人。所以,在社区微更新的行动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将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满足村民切实需求作为工作目标,做到梦为民所想、利为民所谋。通过发放问卷、走访调查等手段,设计院对仑头村的社区现状及村民需求进行了细化掌握,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问题:
        (1)房租及物业费用是仑头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他经济活动还有果树种植、布料生产、渔具生产等。但受到血缘、地缘等因素限制,在“低端出租屋经济”的背景下,原住村民与外来租户并未建立起良好的相互关系,进而导致村庄长期存在环境恶化、管理困难、治安混乱等负面问题。
        (2)村民对生活服务设施的需求相对多样化。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幼托、公园、运动场地是村民最为看重的三类设施,其需求比重分别占调查总数的18%、23%和19%,此外还有文化馆、影剧院、活动中心等多种需求,从侧面反映出了仑头村公共休闲空间的缺乏性。
        (3)仑头村地区的违章建筑较多、交通拥堵严重、卫生条件较差,整体情况相对消极,不利于村民生产生活的健康安全发展。
        做好上述及其他问题的解决,在社区微更新行动的规划设计中具有必要性。
        (三)建设“租客的仑头村”
        仑头村是广州市主要的廉价出租屋供应者,为大量城市流动人口提供了城市安身之所。因此,在社区微更新行为的规划设计中,还应对租客群体的利益和需求进行保障满足。调查显示,仑头村地区的租客主要以青年群体为主,其具有年轻化、压力大、敢消费、亚健康、高学历等复杂特点,以及低成本居住、高品质生活、安全便捷出行、灵活短途休闲、公共交流空间、优质创业环境等复杂需求。在此背景下,必须要从租客角度出发,确立起多样化、针对性的工作目标与实现思路。
        二、社区微更新行动规划的策略思路
        (一)建立多元化的行动计划
        建立起有针对性、多样性的行动计划,是社区微更新行动规划满足多方角色需求、实现多元效益的根本保障。在仑头村的改造项目中,主要规划建立了“安居住房计划”、“服务提升计划”、“交通优化计划”、“游憩整合计划”、“创新空间计划”以及“文明脉传承计划”六个行动计划体系,并对具体项目名称、项目实施内容、项目行动规模、建议实施主体、运营管理主体、土地要素来源、资金要素来源、成本投入预期、效益回报预期、行动时序等多个指标进行了细化明确,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推动仑头村整体发展,达到文化传承与现代建设相结合、村民保障与租客保障相结合、社区发展与城市促进相结合的理想效果[2]。
 
        图1仑头村村民生活服务设施需求的调查结果
        (二)做好联动化的组织建设
        做好多方联动的组织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明确社区更新改造的责任主体,避免“孤岛化”行动模式下的职能交叉、任务冲突等负面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规划与实践中的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形成“1加1大于2”的效果。基于此,在仑头村的社区微更新行动规划中,构建出了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社区组织模式,以上级政府、街道部门作为顶层支持,以社区经济发展组织(公共事务管理公司、社区联席会议)、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作为基层主体,并对经济发展管理、住房管理、文教卫管理、业委会管理、物业公司管理、青年群体租客管理、村民管理、贮存企业管理等多种责任和任务进行了细化分配。
        在此组织结构的支持下,所有参与主体将行动计划作为统一思想、明确行动、整合资源、立意协调的平台,为仑头村的改造更新与建设发展共同发力,极大程度地保障了仑头村社区微更新行动规划目标的快速、稳步实现。
        结论
        总而言之,在社区微更新行动的规划设计中,既要立足实际,对城市空间的现状问题、角色需求进行明确,并据此制定出合理、全面的工作目标。同时,也要从文化、经济、民生等多个角度入手,做好社区要素、文化载体的充分保留,以此实现历史传承与现代建设的有机融合,为社区乃至城市整体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章丹音,李慧希,熊承霞.城市社区微更新语境中的公共设施设计研究[J/OL].包装工程:1-8[2020-05-14].
        [2]王潼宇.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分析[J].居舍,2020(0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