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部门推进“互联网+气象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 刘安奇 朱泠霏 李亚敏 王舒畅 姜燕敏 郑雯婧
[导读]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个部门都要大力推行“互联网+”建设,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
         摘要: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个部门都要大力推行“互联网+”建设,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对于必须到现场办理的事项力争 “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按照国务院要求,近年来,丽水市部门积极推进行政审批网络化建设,探索“互联网+气象服务”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缩短办理时限,降低企业和群众办事成本。但是快速推进的同时,衍生出的网上气象服务不便捷、平台不互通、数据不共享、线上线下联通不畅等问题接踵而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互联网+气象服务”的发展。本文根据政府要求,针对气象部门在推进“互联网+”进程中出现的情况,分析原因, 提出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气象服务,信息共享

1  “互联网+气象服务”的内涵
         “互联网+气象服务”是指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进程,打破信息孤岛,提升政府服务理念、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打造“互联网+”环境下的气象服务平台,是互联网的传播思维和气象服务的全方位结合。推进“互联网+气象服务”,目的是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进一步推动气象服务与各个单位的相互衔接,协同联动,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气象部门积极响应政府决策,积极推进“互联网+气象服务”建设,不断强化气象部门简政放权的意识。大力推行“互联网+气象服务”,实现气象数据资源共享,“互联网+气象服务”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2  推行“互联网+气象服务”遇到的主要问题
         按照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丽水市政府构建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的要求,气象部门也不断规范气象服务事项、优化气象服务流程、推动平台升级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提高了气象服务的时效性,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仍待解决。
2.1  思想观念认识不足
         不少人对“互联网+气象服务”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认识误区。一是认识主体错位。部分气象部门在推行“互联网+气象服务”中过度依赖政府指导,忽视自身发展,没有从根本上求新求变,将网上气象服务当做“花架子”,“引人关注”的幌子。二是技术决定论,忽视了气象服务品质、民众满意度的的提升。
2.2  管理方式不到位
         “互联网+气象服务”对气象部门适应时代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理念和措施的不到位,对“互联网+”开放、共享特征了解不足,影响了信息的互联互通。同时,气象部门长期依靠政府的行政指令工作,忽略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衔接, “互联网+气象服务” 无法在不同部门中顺畅运行。
2.3  专业人才缺乏
         气象部门在推进“互联网+气象服务”过程中,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去熟悉、掌握新的网络技术和管理技术。而从事“互联网+气象服务”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兼职,在网络业务能力和熟练程度上相对欠缺,出现了并不能胜任“一岗多职”工作的问题。同时,由于人员编制的原因,气象部门派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多数为“编外”人员,对本部门的工作内容,服务要求了解不足,对办事人员提出的问题无法适时解决,严重影响“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推进。


2.4  数据不共享信息不便民
         气象服务平台是信息提供的载体,要有效提供服务,必须保证服务信息通畅。在推动“互联网+气象服务”的过程中,有的气象部门只是按照政府设计的版面、内部流程进行简单的操作,不善于精简整合,真正实现本部门与其它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还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以数据共享促进行政服务流程优化、业务协办的目标尚未达成。因此,当下的气象服务中,办事群众重复提交办事材料、往返跑腿,多次跑现象并未根本改观,主要原因是气象服务平台难以发挥资源整合作用。
3  推进“互联网+气象服务”的几点建议
3.1  强化气象人员互联网思维
         在行政服务办事大厅中,气象服务人员业务能力较差,影响“互联网+气象服务”的效益。因此,气象部门首先要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立足本职,认真思考“互联网+气象服务”的特点,找到其与传统气象服务的本质区别,从而为公众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提高群众办事的满意度。并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增强气象服务的主动性、精准性、便捷性、创造性。
3.2开发气象新媒体平台,提升移动端气象服务能力
            截至2018年3月31日,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达10.4亿。相比政府网站,微信具有即时传播和社会动员的优势,容易加强政府与群众的互动性和沟通深度。开通气象微信,设置微信“最多跑一次”公众号,将“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最新消息及“互联网+气象服务”的相关新闻实时更新上网,便于群众深入了解并逐渐接受“互联网+气象服务”的新方式,可以进一步加快移动端应用、服务资源整合工作,提升移动端服务能力。
3.3 加大数据建设的人才保障力度
         推进“互联网+气象服务”,各级气象部门都应该为本表明的“互联网+气象服务”建设和运营管理配备熟练互联网的技术人才。一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推进“互联网+气象服务”需要培育一支既具备大数据理念,又善于进行大数据分析的专业人才,推进气象微信、APP等气象服务新模式的研究开发,提升移动气象服务能力。二是将“互联网+气象服务”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把面向公众办事服务作为公职人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培育一批能够驾驭“互联网+气象服务”的专职专业干部队伍。
3.4  整合数据资源实现共享共建
         推行“互联网+气象服务”工作,核心问题是要实现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坚持“数据共享”,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之间数据共享机制,开展气象服务事项相关信息的网上验证核对,凡是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其次,加快建设 “气象服务数据资源库”,推动电子证照、电子公文、电子签章等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凡是能通过网络共享复用的材料,不得要求企业和群众重复提交。再次,涉及多个部门的气象服务事项,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开展流程再造,优化简化服务事项网上申请、受理、审查、决定、送达等流程,做到凡是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不得要求必须到现场办理。
4  结束语
         推进“互联网+气象服务”是新时代各级气象部门提高服务能力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气象部门服务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机关的主要措施。因此,气象部门在推进“互联网+气象服务”过程中,要切实提高气象服务质量与实效,应注重实效和创新,避免盲目冒进和华而不实的噱头。各级气象部门都要以问题为导向,从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出发,以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判“互联网+气象服务”是否取得实效的标准,以广泛的群众监督机制、严厉的问责机制,保证“互联网+气象服务” 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 董立人,吕高超,宁炜文.提高“互联网+气象服务”质量研究[J].  党政论坛. 2016(10):29-31.
[2] 武文卿.构建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气象服务”体系[J].  中国招标. 2016(39):19-21.
[3] 杨光.以“互联网+”推进简政放权[J].  计算机与网络. 2015(11):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