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县特色经济发展路径探索 王亚娜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4期   作者:王亚娜
[导读] 摘要:发展属于一方特有的特色经济,发挥区域位置优势,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利用地区特色资源,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是近年来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脱贫攻坚,发展致富的宝贵经验。
        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发展属于一方特有的特色经济,发挥区域位置优势,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利用地区特色资源,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是近年来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脱贫攻坚,发展致富的宝贵经验。处于“三区三州”重点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凉山州喜德县是整个凉山州典型的贫困县,探析喜德县特色经济发展路径有助于更好的利用当地特色,发挥区域专长,发展符合地区特点的特色经济,有利于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更有助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关键词:喜德县;特色经济
        什么是特色经济?关于特色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特色”二字,王元京在《发展西部特色经济的战略思考》一文中对特色经济解释道:“你无我有,你小我大,你泛我专,你弱我强”,以“独、大、专、强”作为对“特色”一词的定义。在经济学领域中,特色经济就是利用区域划分,对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社会特点的突出个性发展该地区专有的经济特色。西方学界对特色经济的研究主要是从地区划分的视角,从经济学的发展来看,马克思早在区域经济划分中就对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喜德县概况
        喜德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中北部,东西南北分别与昭觉、冕宁、越西和西昌相邻,海拔最高4500.4,最低1644,是四面环山且幅员辽阔的典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喜德县全县面积220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2万人,包括彝族、汉族、蒙古族、回族,其中彝族人口约20万,占总人口的91%。
        喜德县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重点扶贫县,同时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丰富的地方,被誉为彝语发源地、彝族漆器之乡、美酒之乡,是一个独具特色民族风情与历史文化资源的彝族地区。喜德县的天然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花岗石、铁、铅、锋、白云石、大理石等。其中硅矿储量高达1.5亿吨,在全四川省蓄量处于第一的位置。
        喜德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有远近闻名的天然温泉,“阳光温泉”、度假胜地小相邻、则莫溶洞、则莫大峡谷、公母鱼洞河、东西河飞播林海、两河口盘山铁路等旅游资源丰富,入围“中国十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环线”,被列为“攀西阳光旅游产品县”。喜德县特色农业产品优质土豆、喜德阉鸡以及喜德出产的著名“火把液”系列酒、袁野牌野猪肉、乡井牌大红袍花椒都是远近闻名的凉山特产。
        二、喜德县经济开发中的问题
        (一)生产方式落后,缺乏产业意识
        喜德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都是农业人口。2017年政府统计年献显示喜德县总人口225813人,乡村人口194572人,占总人口90%以上,2017总GDP227778万元,第一产业增值73245万元,依靠农业脱贫人口6735人。凉山州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越千年”的社会发展历程决定凉山州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境况,历史、宗教、习俗等原因促成了喜德县农业人口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的落后,大多数的农民仍然受 “靠天吃饭”的自然观和“刀耕火种”的传统生产方式支配。
        “观念比权利更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句话总结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劳动观念、对生产方式和经济效益的主导作用。喜德县多数人口居住在远离城市的大山里,受教育条件困难,思想观念传统,以至于劳动方式也停留在传统的劳作方式上。喜德县地域广阔,山高沟深,不同的乡村海拔和气温条件也不同。夏季雨水充沛也伴随这山洪、冰雹、闪电的自然灾难,传统的农作方式,无法抵御或防止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影响,成就了“靠天吃饭”的自然劳作法,这造成喜德县的农业人口缺乏现代化的劳动方法。
        (二)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开发不足
        喜德县历史上境内无企业工业,仅在汉族聚居区有一些手工业加工作坊,2006年“十一五”计划后,工业发展有所增加在交通设施上,成昆铁路惯穿喜德,在喜德境内设16个火车站,然而,喜德县的地形复杂,高山低谷多,而喜德县人口较多的彝族人口喜居山地,世代在高山地区生产发展,导致很多乡村都地处高山,能便捷利用铁路的人口十分有限,远居高山地区的人口修路艰难远离了商业集市在喜德县的大多数乡村里,许多道路还是未硬化,有的道路长期缺乏维护翻新,变得崎岖难行,造成车难进,人难出的交通僵硬状况。“要致富,先修路”是农村脱贫致富的必备条件。喜德县交通设施落后,县与乡、乡与村、村与村之间的基本通车道路设施过于落后,基础设施的滞后造成喜德县特色农业产品很难走出大山。
        (三)缺乏人力资源,发展动力不足
        要改变一个地方的发展困境,人的智慧是决定性因素。喜德县发展受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受教育率低,人口素质过低,低质量劳动力过盛而缺乏领导、创新性的优质人才。喜德县作为一个农业地区,大部分人口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务农农户。缺乏人才培养意识,全县几乎没有手工、轻工业人才,而农业人口过剩,造成人力资源空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
        2014年喜德县就有2000多名大学生毕业,但是受教育率增加,毕业人口增多同时也面临就业问题,但是在本地就业率不到5%,究其原因就是就业单位极少,就喜德县政府招聘情况来说,2018年喜德县面向全国招聘事业单位人才总共28个岗位,而本地企业不足10家,提供的岗位少之又少。面临就业压力,喜德县许多人才因缺少就业单位而远走他乡,形成喜德县人力资源大量流失而造成发展动力不足。


        (四)文化特色经济开发不足
        喜德县境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浓厚,被誉为彝族老家、标准彝语发源地等民族文化底蕴,省级自然风景名胜区——小相岭、美丽的五彩湖、墨海、落月湖、天然温泉等,喜德县境内世代居住的少数民族有彝族、藏族、回族等,其中彝族是喜德县占85%以上人口的主要民族,彝族是一个拥有古老的民族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的西南少数民族,彝族独具特色的“火把节”和“库史”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在凉山彝族地区已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色旅游经济基础,但是喜德县在文化旅游开发上将自然风光与人文资源的结合开发不足,小相岭等自然风景区的建设没有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本地风格,而与其他风景区的建设大同小异,不利于特色经济发展与区域特色品牌的打造,对喜德县的经济建设于开发没有产生该有的经济产能。
        三、喜德县特色经济的发展路径
        (一)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特色品牌
        坚持科学的农业产业发展观,积极培育农业产业经济 。喜德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产业发展应该发挥自身“特色”,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喜德品牌”优质农业产业,喜德县农业和文化产业资源丰富,就目前状况来看,缺乏自生特色品牌和知名度,在互联网+的时代之下,利用互联网传播途径,宣传优质产品、打造特色品牌已不再是难事,然而喜德县还未建立起喜德自身的特色产业和品牌。在农业上,加大农业特色产业化投资,形成系统、多样、优质产业。打造喜德特产走出大凉山,形成喜德农业经济发展。
        喜德县天然文化资源和民族特色文化是一方特有,加大旅游资源投资,加强景点管理和服务,建立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发展特色旅游经济,是喜德县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优化基础设施,推进城镇化发展
        造成喜德县城乡发展的阻碍最主要的就是基础设施差,虽在“七八扶贫建设”期间,得到大幅度的公共基础设施改造,建立村村通道理设施,但是基础设施设备情况仍然十分严峻,由于缺乏维护和修理,道路基础设施逐年下滑,造成进出困难,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都极其受限。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是喜德县目前发展中迫在眉睫。
        道路设施的优化,一方面是国家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另一方面也是扶贫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发展喜德县特色经济,让大山里的优质产品“走出大凉山”道路基础设施是关键。只有建设好道路基础设施喜德县才能在建设特色经济的道理上有所成就。
        (三)加强教育事业,培养人力资源
        教育事业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喜德县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防止返贫的关键就是教育。,展开人口再教育,提高全县人口受教育是喜德县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实现义务教育水平提升,提高当地受高等教育人口数量与质量是当前提高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是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是提升社会人口再受教育的有效,喜德县自然资源丰富,却缺乏工业性开发型人才,开展技术型人才培养,培育有利于当地资源开发的技工培养教育是喜德县实现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自然与人文结合,加强地区特色旅游开发
        特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喜德县特色经济旅游开发应加强地区民族文化与自然风光的结合。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宝藏,喜德县特色经济发展应以地区民族文化为发展动力,以自然风景区的风光为承载,打造喜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以民族文化为引力,发扬民族文化特色,传承好民族文化,挖掘文化的经济潜能,以自然特色为承载,加强旅游开发,乡村振兴、文化振兴、保护绿色健康发展特色经济发展,促进喜德县经济的同时也发展传承民族文化,是新时期。新方式的特色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发展的动力。
        四、结语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与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得以飞速的发展,作为我国重点扶贫对象的凉山彝族自治州近年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凉山彝族自治州面积广阔,发展不平衡,县域之间存在不同的特点与矛盾,抓住不同地区的特点发展对应的特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喜德县是凉山州典型的贫困县,应地制宜的利用当地资源特色发展特色经济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罗琳,《四处凉山州喜德县贫困问题探究及对策建议》,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9月.
        [2]曲木伍牛,《彝族聚居的贫困山区县域两化互动发展道路探索——凉山州喜德县为例证》,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年2月.
        [3]王卓,《新世纪凉山彝族贫困地区扶贫问题研究——以喜德县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2.
        [4]高杰,《凉山彝区精准扶贫施策困境与破解路径——以喜德县为例》,农村经济2017第8版.
        [5]尤志,《彝区特色村落建设研究——以喜德县洪莫镇为例》,农家参谋,2018-01-15.
        注释
        熊帷茗,喜德县农业产业调整对策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 2013-05-01
        作者简介
        王亚娜(1994——)女,彝族,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人,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