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改理念的渗透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6/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5月   作者:向秦
[导读] 常言道:疑则思,新则趣,励则进。激疑即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巧妙的提问,诱发、点拨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开启知识的钥匙。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问题的提出和发现,决不应由我们老师全盘包办,必须落实到使学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疑善问的能力上来,并尊重他们的质疑,让他们思考、质疑、碰撞,这样他们的语文能力将

向秦    湖北省恩施州清江外国语学校  445000
【摘要】常言道:疑则思,新则趣,励则进。激疑即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巧妙的提问,诱发、点拨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开启知识的钥匙。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问题的提出和发现,决不应由我们老师全盘包办,必须落实到使学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疑善问的能力上来,并尊重他们的质疑,让他们思考、质疑、碰撞,这样他们的语文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疑能力;培养策略;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05-018-01

        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能够经过不断的质疑和求知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并且提升问题的解决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下,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重视,不具备创造能力的学生会在学习中遇到很多难题。通过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固有思维进行打破,进而将思维中存在的惰性彻底消除,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在解决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创新自己的思维。由此可见,质疑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能够让学生在问题探索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养成积极探索和主动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1.创造宽松的语文民主教学环境,为学生搭建“质疑”的舞台
        要想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要让学生在此氛围中敢想、敢说与敢问。质疑氛围的营造要先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的情况下,学生才有可能愿意和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提出自己的疑问。要让学生在发展思维和深入研究过程中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使其养成质疑意识,然后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是开放性的结尾,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一点,充分地利用教材中余留的空白,以此为基础建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无限的畅想和符合逻辑的思考。例如在教学莫泊桑的《项链》这篇文章的时候,整篇文章故事情节平淡,但是结尾读来让人不禁唏嘘,同时也令人深思。文章结尾以一句“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为结局,让读者为主人公的经历感到惋惜。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一定会产生更多的想像,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提出:这位太太是否说的是实话?学生在此问题上做出丰富的联想,对玛蒂尔德听了这句话之后会做如何反应进行想像。在此过程中学生就会产生困惑,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质疑,并且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课堂中的生疑、关键在于学生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中的质疑至关重要,传统教学中教师要在一节课中提出很多问题,大问题中又包含很多的小问题,而且一问一答使学生一节课下来疲惫不堪,教师也口干舌燥,教学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学语文的兴趣,教师也被动的处于冷场的局面。
        若要打破这种僵局,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提出问题(也要关注一些深层性的问题),根据课文的重难点,设计主导性的问题。且问题不宜过多,宜包含广阔的思维空间,内含几个小问题,辐射教学的重点,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激趣、探究和操练中推动教学过程。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在学生通读并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提出一个问题:愚公移山困难重重,那么愚公是否应选择“搬家”?此问题一提出,课堂顿时喧闹起来,每个学生都刮起了“头脑风暴”,并在双方交战中学生通过思维激烈碰撞而形成两派意见,有的学生认为“移山”并非明智之举,认为“搬家”更具有眼光和魄力,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生态环境等等。这些见解不乏新意,但是我适当肯定后又引导学生应结合该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明确《愚公移山》寓意的真正价值取向,以及“愚公移山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在探讨此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文言语句已有了深刻的理解,情节也得以梳理,人物形象也有客观的认识,文章主旨也有清晰准确的把握,可谓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可以说我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开了教师问、学生答、问题多、散造成的弊端,也避免了教师的讲解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从而引发了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和探索,课堂便成为了一种多元充满朝气的交流对话,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3.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善于质疑
        宋代学者程颐说过:“学者先要会疑。”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通过示范启发,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且注重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质疑方法加以指导。
        3.1把握文体特点,指导学生质疑。例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根据小说要素和特征,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小说主要人物是哪两个?他们分别是怎样一个人?②作者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描写?③小弗朗士上课前后的心情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些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不但体现了学生较好的语文素养,而且还为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
        3.2探究文章局部,指导学生质疑。例如,在《喂——出来》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品味小说的结尾,让学生质疑:城市确实会变得越来越美吗?城市美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隐患呢?同学们通过对此问题的自主探究,不但体会了文章结尾的文学意味,更加深刻的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3.3通过联想比较,指导学生质疑。例如,在《孤独之旅》的公开教学中,我将《丑小鸭》拿来与之比较,同学们发现杜小康经历暴风雨而学会坚强的过程,正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很自然地得出了“孤独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的观点。由此我让学生列举了古今中外的名人的孤独,可其中有一同学却提出了“皇帝的孤独能否算是孤独”的问题,引起同学们的争议。为此,课后我引导学生比较“杜小康的孤独”和“古代皇帝的孤独”,将学生对孤独的体认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小说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意味。
        3.4寻找关键语句,指导学生质疑。例如,在《台阶》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针对“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一句中的“总觉得”进行推敲和质疑;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针对“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中的“又”字进行质疑。这些关键词句的推敲揣摩有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提升语文素养。
        总之,总的来说,初中生质疑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也会对学生的生活产生一定的有利影响,还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和影响到学生各方面的选择和机遇。所以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重要性,并且综合各种措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质疑方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谢红云.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2):12.
[2]曹祥贞.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2(35):76-77.
[3]胡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都市家教月刊,2013(12):115.
[4]杨波.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课外语文,2017(27):22- 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