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科学性与实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0/6/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5月   作者:陶小芹
[导读] 生活需要有心人,一个人如果对生活缺乏体验与感受,那么他将无法懂得生活、享受生活。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享受生活。语文是初中阶段必修科目之一,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新时期为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注重应用生活化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使他们牢固地掌握知识。结合初中生学习情况,介绍生活

陶小芹    湖北省恩施州清江外国语学校  445000
【摘要】生活需要有心人,一个人如果对生活缺乏体验与感受,那么他将无法懂得生活、享受生活。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享受生活。语文是初中阶段必修科目之一,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新时期为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注重应用生活化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使他们牢固地掌握知识。结合初中生学习情况,介绍生活化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05-043-01

        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语文又具有丰富的思想性、生动的情境性、广阔的开放性,最能把学生引入五彩的生活世界、独特的心灵世界。而生活本身就是“大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走向生活,并以生活为发散点,拓展文本,给学生创设一个张扬个性、享受生活乐趣的空间。语文教学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关注学生生活,要让学生感受生活,参与生活,要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把生活经验理论化,把语文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实施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呢?
        一、运用生活化情境导入新课内容,让学生贴近生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导入。语文课堂要求导入一定要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语文导入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的重要环节。如果教师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来创设一定的情境,不仅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让语文课程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了解语文,然后再进入语文探究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生活化的导入,就需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来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以《风筝》的阅读教学为例,该文是要让学生了解鲁迅小时候不让小兄弟放风筝并进行粗暴干预的过程,以及成人后鲁迅先生明白了游戏之于儿童的重要意义之后的自我反省,其间包含了浓浓的兄弟之情。而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虽然在阅读中能把握主要事件,但对文中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不到位。为此,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生活中兄弟姐妹(堂兄妹、表兄妹等)之间的一些冲突说起,然后提出问题:“‘我’在童年时是如何对待兄弟放风筝这件事的?成年后又是如何想的?”由这两个基本问题引导学生将鲁迅前后的思想变化进行对比,从而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
        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就有悬念设置法、比较引入法、以旧带新法等等,它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力求省时,讲究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启发性。
        二、巧妙设计提问的问题,让问题引领学生走向生活
        学生对文本知识的认知还有一段距离,文本知识虽然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语文课堂就要将束之高阁的文本知识转变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在转变的过程中,提问是课堂教学展开的主要环节。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除了交流师生思想外,还在于教师恰当而巧妙地提出各种问题,诱导学生作答,引爆其思维火花,培养其创造思维的能力,因此,提问的恰当、巧妙就非讲究不可了。
        所谓提问“恰当”,是指精心地把问题目标指向教学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理解的难点和探究知识规律上。所谓提问“巧妙”,一方面是指要问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热点”上,问在学生内心情感的触发点上,以迅速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另一方面是指以灵活自如的提问方法创设情境,以高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
        三、用学生生活教学,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在教学时,我们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来教学语文,可以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帮助他们迅速把握课文,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比如,在教学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时,正值荔枝上市之时,我先布置学生星期天进城去水果摊调查,了解荔枝的产地,并实地观察荔枝的外形、颜色,并把观察结果形成书面材料。在上课的时候,我特地买了几斤鲜荔枝,还特意准备了几颗干荔枝。鲜荔枝班上每个同学发一颗,先触摸其外壳,仔细观察其颜色、形状,然后再剥开壳,观察果肉的颜色,品尝果肉的味道。还提醒他们,不要忽略壳内的花纹和紧贴壳壁的薄膜。又请几个同学剥开干荔枝,让大家观察、比较、品尝,了解二者的区别。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引导他们自读课文,由于有了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们很快地理解了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中心,还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设想,不仅增加了荔枝水果的知识,更在生活中提升了语文学习素养。
        四、课后作业设计引入生活化理念,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后作业大多以书上原有的内容为答案,只是所学知识的重复记忆,没有达到使学生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的教学目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做法。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作业,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开动脑筋,实现学以致用。这看起来不难,实际上需要教师花费很大的心思,设计出新颖、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去寻找答案,完成“从生活到知识再到生活”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富兰克林曾经说过:“空袋子难以直立。”教师给学生布置生活化的课程作业,是对学生的写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做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避免在写作文时虚构事实、无病呻吟。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局限于书本和教师,教学空间单一、封闭,教学实践固定,具有一定的狭隘性。课堂教学生活化则是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充分利用学生周围的资源,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客观上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从而爱上语文课。
        总之,陶行知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的确,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能够使学习回归生活,鼓励学生摆脱束缚、感知语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能力和思维思辨能力,在学习中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并内化成服务社会的能力。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学生会时时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用课堂内学到的知识方法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鼓励学生大胆学语文、用语文,体会语文的作用和价值,在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勇晖.初中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策略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2]武春玲.让语文融入生活――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J].语文天地,201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