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6/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5月   作者:凌彬
[导读] 新课改理念特别强调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

凌彬    广西岑溪市马路镇中林小学  543200
【摘要】新课改理念特别强调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05-158-01

        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只是以灌输数学知识为目标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数学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上。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在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有效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创设有趣的数学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通过积极探究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例如在教学“加减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创设了数学活动情境:将教室布置成“超市”的格局,让学生扮演售货员与顾客在超市进行购物活动。在购物的过程中,会遇到购物花了多少钱、应该找回多少钱等加减法应用运算,小顾客与小售货员在购物中进行交流、运算。教师将加减法的运算融入到活动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为了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激发探究动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这一内容后,教师提出问题: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是等底等高,是否还存在着“两倍”与“一半”的关系?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高的几倍?这样的探究与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二、动手操作,培养自主探究欲望
        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对新事物好奇,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因材施教,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课前让学生准备好纸质三角形,人手一把剪刀。在上课后,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的问题。学们拿出自制三角形与剪刀,自己动手,通过剪一剪、摆一摆,自主操作探究学习。课堂上他们专注的神情,全神贯注的样子,俨然像一个个小小的“科学家”在进行科学实验。在操作当中有的学生惊喜地发现:当他将三角形的三个角用剪刀剪下,顺次摆放在一起的时候,正好构成一个平角,因此,他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科学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数学知识,总结数学知识,建构数学知识,假以时日,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就会有效形成。
        三、小组合作,激发自主学习热情
        小组合作是新课改背景下对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颠覆,摒弃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且在交流与探讨中,学生之间可以优势互补,相互借鉴,在合作互动中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高效优质发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对长方形的测量,让学生分工操作,几名学生负责测量,其他学生负责记录测量数据并进行计算。通过这样的合作,学生学会了测量的方法、记录的方法及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节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合作进行“分木棒”游戏活动,先将6根小木棒分给两个学生,再把7根小木棒分给两个学生,之后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让学生列式计算。这样学生的活动与思维就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四、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
        评价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通过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与动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最深层的心理需求就是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学生通过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信心。例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跟学生进行一些交流与互动,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鼓励与肯定。比如学生通过努力把题目做对了,就可以对学生说:“你真行,这样简单的解题方法,老师都没有想到!”对于题目没有做对的学生,教师同样要表达对他的期待与希望:“不错,虽然你没有答对,但是你的勇气可嘉。相信你经过努力,会把题目做正确的。”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微笑,一次轻轻的拍肩,都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与关注,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不断前进的信心与勇气。
        五、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就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操作,去总结,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既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让学生先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和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然后问学生能否用已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来解决新知,学生马上想到能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完成二者之间的转化,从而用旧知解决了新问题。
        2.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感性材料,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像,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师课前准备几种种子各100粒,课上时分给每个小组各一份,看哪个小组数的又快又准。在学生数的过程中,老师尽量不要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独立自主的把任务完成。
        3.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在教学概念、性质,公式等知识时,我不直接讲解,而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小结也引导学生自己去完成,以便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发现新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中心目标。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使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励性评价的运用,使学生品尝到自主学习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不断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书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分析
[2]刘朝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