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加强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0/6/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5月   作者:蓝家良
[导读] 农村留守家庭学生是生活在偏远农村地区的一个留守的学生群体。农村学生由于其留守的家庭结构和成长环境使得在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方面与普通学生有所区分。留守结构家庭对于这类学生的性格形成、人格倾向等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对农村留守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农村留守家庭学生的心理现状入手,提出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期为农村留守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现实解决策略。

蓝家良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古寨瑶族乡中心小学  530612
【摘要】农村留守家庭学生是生活在偏远农村地区的一个留守的学生群体。农村学生由于其留守的家庭结构和成长环境使得在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方面与普通学生有所区分。留守结构家庭对于这类学生的性格形成、人格倾向等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对农村留守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农村留守家庭学生的心理现状入手,提出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期为农村留守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现实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家庭;留守家庭;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05-185-01

        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发展,社会对于留守家庭学生这一群体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留守家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的偏远农村地区,学生从小缺失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势必会对其成长发展产生影响,如何帮助农村家庭学生改善教育环境,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减轻成长压力,已成为目前学界研究的学生心理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一、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在我国的偏远农村地区,有一类特殊的农村结构家庭,这些家庭的父母大多常年工作在外,几个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这对孩子的成长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影响。有些外出打工回来的父亲脾气暴躁,对孩子也用暴力方式进行教育;有些家庭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遭受家庭变故,夫妻关系不和甚至出轨,还有的家庭父母在外遇难等等,这些家庭因素对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影响。
        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无法逆转的,父母与孩子的血缘关系最为浓厚,亲子关系最为亲近,父母、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最为直接、有效,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即便是针对于农村家庭,父母外出打工,但对于自己孩子的教养的责任也决不可推卸。
        倘若不能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父母应该尽其所能花最多的精力用来给孩子打电话或者书信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除了向孩子抒发身为父母的关怀和爱护,还应该根据孩子目前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状态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和亲情教育[1]。
        而且,由于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在无法改变这种成长环境的情况下,母亲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有研究表明,在留守结构家庭中,由母亲单独抚养的子女比由父亲单独抚养的子女发生心理问题的几率小。相关数据也可以说明,抚养者为母亲的留守结构家庭的子女不管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几率还是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程度来说都比其它抚养者抚养的子女低许多。
        在一次对于农村留守结构家庭子女调查中,女孩小丽曾说,自己更愿意听母亲的话,而不喜欢与父亲交流,因为她觉得平时母亲更加悉心呵护自己,对自己有事无巨细的关心和爱护,平时与母亲的交流也会比父亲多。而且母亲会比父亲更有耐心,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想法。所以小丽平时也会严格要求自己,最大的原因是不想让母亲为自己担心和失望。
        如果父母都无法妥善抚养孩子,父母在选择孩子的代理监护人时也应该慎重考虑,农村留守家庭学生的成长环境应尽量开放、文明、先进,父母要尽量选择教育环境优越、自身素养较高、思维发展超前的亲人进行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因为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接触到的人对他们的影响都极为重要。总之,要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充满亲情关怀和教育意义的家庭环境。



        二、帮助家长应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一方面,学生的父母不在身边,对于学生的管教有所缺失;另一方面,农村学生所接触的农村留守教育文化和家庭外出打工的背景让他们产生了“学习无用”的想法,认为自己只要长大能够进城打工就好,不用在学习上下太多功夫,由此导致很多农村留守学生没有学习的自觉和自主性。
        这就使得许多农村家庭教育都会出现“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这种教养方式容易让学生形成依赖别人,胆怯,意志薄弱,独立性很差,自卑的心理和行为。这种家庭教育的方式具体表现就是父母对学生以不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管教,比如暴力行为、严格管控等,甚至会伴随严厉的惩罚。父母认为这是合理地教养孩子的方式,他们说怕孩子“长歪”,以后就不容易纠正了,即使现在手段强硬一点,但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好的。
        教师应该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父母应该通过商量、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制定相关的行动目标,当学生产生不合理的想法和行为时作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学生努力达到目标。
        三、定期开展班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教师可以定期在班级里召开班会,潜移默化之间帮助学生纠正心理问题、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会的召开不可太过于生硬,直接跟同学们说:“我们今天开班会主要为了解决同学们的心理问题,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学生心理敏感,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即便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小学生不这样认为,甚至有时候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教师应精心设计班会的内容,比如把班会主题设为“成长的烦恼”,这样看似深刻和成熟的标题反而更会引起学生的好感,这样会让学生感觉自己内心的忧虑、苦恼并不是不光彩的,也不是大人眼里幼稚的,而只是顺其自然的、正常的成长过程中的烦恼而已,大家都会有,我的也就没有那么突出了。
        在班会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抛砖引玉”,讲几件自己小时候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比如不想写作业、与父母吵架等等,以此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引出学生的真心话。
        除了这种探讨型和交流型的班会,班主任也可以定期举办“主题班会”,以分享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结束语:农村留守家庭问题势必会是一个顽固且持续存在的现象,如果想要帮助农村家庭学生健康发展,必然要在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寻求关注和支持,尤其是家庭教育,教师和家长都要充分认识到家校协同的重要性,教师要帮助农村家庭学生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家校交流,并帮助家长应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农村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农村家庭学生改善原生家庭教育环境,树立健全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改善农村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实行有效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周长虹,梁盛佶.留守家庭结构学生心理问题与干预策略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9(Z4):41-43.
[2]李多喜.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J].学周刊,2019 (27):86.
[3]肖萍.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家庭学生成长问题的教育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9(05):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