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邢国波

发表时间:2020/6/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6月   作者:邢国波
[导读]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道德教育为基础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精神为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以及法律观念和法律态度的第一步,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笔者认为可从教学观念生活化、情境创设生活化和课外实践活动生活化三个方面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生活化。

邢国波    剑阁县木马小学校  628343
【摘要】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道德教育为基础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精神为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以及法律观念和法律态度的第一步,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笔者认为可从教学观念生活化、情境创设生活化和课外实践活动生活化三个方面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6-020-01

        教学生活化可将教材要求与每名学生的具体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把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生活实践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他们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
        一、教学观念生活化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就是教育的中心,而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必须源于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从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创造性使用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作为教学案例,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生活化的课堂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提升,法治观念得到深化。
        此外,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落脚点也是学生,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和探究,教师要尽可能褪去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和“主角光环”,只做学生的引导者和“支架”,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师,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助产师”和“催化剂”的角色,关注学生目前的道德水平,为他们搭建好通往课程目标所要求达到的道德水平的“梯子”和“支架”,帮助他们更好地“催生”新知识、新经验。
        二、情境创设生活化
        情境创设生活化,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合理地转化成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生动的场景。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和学生具体生活中的道德需求产生联系,使学生可以将生活经验与课程知识点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上学路上》这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遵守交通规则以及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师可在介绍完基本的交通规则后,创设十字路口的生活情境,一部分学生扮演红绿灯下指挥交通的交警,一部分学生扮演机动车道上行驶的汽车,还有的学生扮演各式各样的行人。


在模拟的情境中,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交通规则,更深入地感受自己身处的社会中,只有彼此都遵守规则,行人和车辆才有秩序,道路才会通畅,大家的生命安全才能有保障。之后,教师还可让学生分享自己曾在上学路上遇到的温暖的事,让学生发现和感受生活中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感恩。
        又如,在《我爱我们的学校》这单元中,要求学生认识学校的平面图,教师可通过介绍学校的发展轨迹、主要部门、规章制度等方式让学生更加了解学校,还可让学生用绘画、拍照或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宣传手册,课后请学生做导游带领父母参观校园,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加熟悉和热爱学校,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的教学方式冲破了以教室为课堂的界限,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意空间,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三、课外实践活动生活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程的形式始终比不上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的感受。亲身体验是小学生“知”转化为“行”的关键。课外实践活动生活化是指学校和教师安排的课外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它是情境创设生活化的深化,是通过课堂内化于心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外显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的重要途径。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不只是为学生传授知识的载体,更为学生今后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可选择的范例。因此,教师应在课程学习后,开展和布置相关的、恰当的、可行的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不断深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
        例如,在学习《成长路上我和你》时,学生通过课程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了解了自己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应担负的责任。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为家庭、为班级、为学校、为社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安排时间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从而更好地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教师还可通过组织适当的集体活动促进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如带领学生去孤儿院或敬老院帮助孩子和孤寡老人,践行在课程中学到的关爱他人;也可组织学生参观纪念博物馆、观看历史影片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也在耳濡目染地熏陶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精神,促进着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道德学习和法治精神的培养都是一种体验性学习,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体验的深度和强度。教学策略的生活化能够消除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同时,也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并能充分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是在润物无声中用自己的灵魂触动着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心灵碰撞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红莲.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要回归生活[J].《好家长》.2017.
[2]郝耀东.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J].《考试周刊》.2017.
[3]印琼.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育的途径[J].《广西教育》.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