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杨玲1 杨盛贤2
(1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人民医院;广西崇左532200;2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广西南宁530100))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人数为6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原则,各组30例,其中30例进行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另一组进行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将各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3.55±1.12)分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后日常活动能力评分(89.67±1.25)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7.03±1.14)mg/L、肿瘤坏死因子(239.44±1.12)ng/ml、白细胞介素-IB(248.65±1.25)pg/ml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同时能够提高其日常活动能力,值得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不同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神经功能;影响
脑血管疾病为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给患者本身、家庭和社会均造成沉重负担。脑梗死为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原因,其与恶性肿瘤、心脏病被认为是人类致死的三大疾病[1]。对于脑梗死来说,应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一般以改善脑血循环作为关键,比如扩容、血管内介入、抗凝、降纤、抗血小板、溶栓、神经保护等,虽然上述方式均具有一定优势,但易出现复发情况,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而静脉溶栓为保证血管再通的首选方式,其中尿激酶和RT-PA为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其中尿激酶具有安全有效等优势,同时能够使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改善[2]。本次研究通过对不同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对神经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效果,具体见下文。
1.资料/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收取时间段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0例患者中,30例为观察组、30例为对照组。
纳入标准: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且经CT检查颅内无出血;发病时间在6小时以内;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存在其他恶性病变;伴有精神障碍以及语言障碍。
观察组年龄45岁-65岁之间,平均55.45±1.12岁,其中男16例、女14例。
对照组年龄46岁-65岁之间,平均55.67±1.09岁,其中男15例、女15例。
两组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P>0.05,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给予其1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并给予其75mg氢氯呲格雷片,均每日一次,连续治疗2周。
对照组方法
实施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给予其用量为100万IU,将其溶于生理盐水中,持续静脉滴注半小时。
观察组方法
实施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给予其用量为150万IU,将其溶于生理盐水中,持续静脉滴注半小时。
1.3观察指标
两组指标比较,包含:神经功能评分、日常活动能力、炎症因子水平。
神经功能:采用NIHSS量表对治疗前、治疗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该量表共包含11项内容,每项最高分为9分、最低0分,若得分越低,则表示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日常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判断,总分为100分、中间值为6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越好。
炎症因子水平: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抽取患者清晨静脉空腹血,对其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IB水平进行检测。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2组脑梗死患者的计量资料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数据间比对用卡方检验。所有数据经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的表述形式为P<0.05。
2.结果
2.1对比2组神经功能评分
观察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3.55±1.12)分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较多,主要与人体脑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密切关联性[3]。除此外,研究发现,脑梗死的发生与炎症因子水平也具有一定相关性,而溶栓治疗能够使机体炎症因子水平降低,促进其神经功能得以恢复。
尿激酶主要是从健康人群中尿中所分离的一种物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降解纤维蛋白凝块、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进而产生溶栓作用。该药物对新形成的血栓具有较好疗效,同时能够使人体血管ADP酶活性得以提高,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目的[4-5]。研究发现,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6小时内给予其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其效果十分显著,且安全性高。在本次研究中,将不同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为显著[6-7]。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3.55±1.12)分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后日常活动能力评分(89.67±1.25)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7.03±1.14)mg/L、肿瘤坏死因子(239.44±1.12)ng/ml、白细胞介素-IB(248.65±1.25)pg/ml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采用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同时能够提高其日常活动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张力锋.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尤瑞克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19,29(2):28-32.
[2]瞿伦学,李光勤,费容, 等.血清正五聚蛋白3和陷窝蛋白1用于评估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预后的临床价值[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9,27(9):774-778.
[3]王国秋,张立国,张靖, 等.血压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研究[J].河北医药,2019,41(12):1860-1862,1866.
[4]陈戈,张洁茵,李丽丝, 等.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脑梗死的防治研究[J].河北医药,2019,41(4):567-570.
[5]李君霞,郭蕊,田媛媛.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应用瑞替普酶及尿激酶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39(16):1672-1674.
[6]杨海艳,郭竹英,李淑慧, 等.预防性尿激酶缓慢泵入时间对动静脉内瘘血流量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9,41(12):1849-1852.
[7]Kazanci, Selcen Yaroglu,Yesilbas, Osman,Ersoy, Melike et al.Cerebral infarction and femoral venous thrombosis detected in a patient with diabetic ketoacidosis and heterozygous factor V Leiden G1691A and PAI-1 4G/5G mutations[J].Journal of pediatric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JPEM,2015,28(9/10):1183-1186.
[基金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课题(编号:Z2019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