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的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20/6/18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月6期   作者:徐士达 胡玉红通讯作者 张丹凤 王珊珊
[导读] 子宫颈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极为常见,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命质量[1]。
 
徐士达 胡玉红通讯作者 张丹凤 王珊珊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0)
摘要:子宫颈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极为常见,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命质量[1]。近些年对于宫颈癌的预防、早中期的治疗效果明显,但对于晚期及复发型患者五年生存率、生存质量及生命质量并没有可观进展。本论文对近阶段宫颈癌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字:宫颈癌;化学治疗;靶向治疗
1.宫颈癌指南前沿
1.1 2018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变动[2]
此次更新加入病理分期,以临床和手术病理共同进行分期,同时总体分期进行了改变。ⅠA期不再考虑水平浸润宽度,以3mm和5mm作为浸润深度截点,水平浸润宽度可能受人为因素影响;ⅠB期两种细分类型改为三种,根据病灶大小,以2cm和4cm作为截点,新增ⅠB3期;ⅢC期增加淋巴结转移分期,仅累及盆腔淋巴结为ⅢC1期,累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为ⅢC2期;分期诊断加入影像学和手术病理证据,不再局限原有临床分期,影像学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为ⅢC1r期,病理学发现则为ⅢC1p。淋巴脉管的浸润不会改变分期,但影响术后辅助治疗决策的影响因素,肿瘤扩散到子宫体不改变期别及影响预后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1.2 2020NCCN指南更新[3]
指南中手术分期采用2018FIGO手术分期,对于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标准方法明确推荐行开腹手术,在术后检查中发现高危因素(盆腔淋巴结阳性、切缘阳性、宫旁阳性患者),需行影像学检查对肿瘤转移进行评估后进一步辅助治疗。在手术分期ⅠB3/ⅡA2/ⅢCr期手术路径中删除腹膜外或腹腔镜切除。远处转移患者中,在原发病灶控制的情况下,转移灶如在1-5个患者可行射频消融治疗。在影像学评估中推荐对于高于ⅠB1期且无生育要求患者进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或胸部/腹部/盆腔CT或正电子发射磁共振成像(PET-MRI)检查。ⅠB1-ⅠB2期保留生育功能患者行PET-CT或胸部/腹部/盆腔CT。
1.3目前手术方式选择的争议
近些年微创甚至达到无创的技术也不断提升,多孔腹腔镜向单孔腹腔镜(LESS)、LESS到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201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两篇LACC研究报告[4],研究结果表明微创手术治疗结果并不可观,相对比开腹手术而言具有较低的生存率,且复发率及病死率也相对较高。我国专家建议告知患者最新医疗研究进展,与患者详加讨论不同术式的风险和益处,让患者有充分知晓的权利,且如患者选择微创手术治疗,应由相关资格的医师进行手术[5]。
2.宫颈癌的放射治疗
对于手术分期为ⅠB3、ⅡA2和ⅡB及以上的局部进展期宫颈癌,首选治疗为同步放化疗;对于ⅠA、ⅠB1、ⅠB2和ⅡA1的早期宫颈癌可应用根治性放疗或同步放化疗。

在近年中晚期放疗中通过影像学辅助定位三维适形放疗技术(3DCRT)广泛应用,其术后联合化疗效果更佳。目前调强放疗技术(IMRT)其相对于传统CRT技术,IMRT可减轻患者放疗的急性和慢性毒副反应。
3.Cervical Cancer的化学药物治疗
3.1一线药物及二线药物
顺铂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仍为最有效的一线化疗药物。以铂类为基础的单药或联合方案如顺铂+紫杉醇+贝伐单抗、顺铂+紫杉醇、顺铂+拓扑替康在临床研究被广泛应用。二线化疗药物新增拉罗曲替尼或恩曲替尼可用于NTRK基因融合阳性肿瘤。同步放化疗药物推荐为顺铂单药,不再推荐顺铂加氟尿嘧啶,不耐受者可采用卡铂治疗。
3.2新辅助化疗(NACT)的现状与争议
有研究表明NACT减少术中肿瘤细胞的播散及宫颈癌患者术后进一步浸润转移的概率。铂类为基础的NACT化疗方案常见,如PVB方案(顺铂+长春新碱+博来霉素),顺铂+紫杉醇方案,BIP方案(顺铂+博来霉素+异环磷酰胺+美司钠)等。有研究表明放疗前的NACT对宫颈癌化疗患者总体生存率有害而无利。化疗容易导致骨髓抑制损伤,降低患者放疗耐受性,导致过程中断,并不利于其治疗。
4.Cervical Cancer的分子靶向治疗
针对晚期及转移性宫颈癌的靶向治疗,西妥昔单抗与顺铂及拓扑替康联合应用治在疗临床实验阶段,临床试验中贝伐单抗单药或联合应用治疗效果也比较显著。目前针对宫颈癌尚未出现确切有效靶向药物,仅限于临床试验阶段。
参考文献
[1] Wu EQ, Liu b, Cui JF, Chen W, Wang Jb, Lu L, et al. Prevalence of type-specific human papillomavirus and pap results in Chinese women: a multi-center,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Cancer Causes Control. 2013;24:795–803. doi: 10.1007/s10552-013-0162-8.
[2] Neerja B,Daisuke A,Daya NS, et al. Cancer of the cervix uteri.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 2018.
[3] 周晖,刘昀昀,罗铭,林仲秋.2020 NCCN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0.
[4] Pedro T.Ramirez et al,minimally Invasive versus abdominal Radical Hysterectomy for Cervical Cancer,N Engl J Med 2018; 379:1895-1904.
[5]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宫颈癌微创手术的中国专家共识.[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