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0/6/18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月6期   作者:刘玉玲 李娟通讯作者
[导读] 近年来,缓控释制剂一直成为医药界的研究热点,并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
刘玉玲  李娟通讯作者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江苏南京211198)
【摘要】 近年来,缓控释制剂一直成为医药界的研究热点,并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本文就缓控释制剂的概念、优点、剂型分类及常见的制备技术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缓控释制剂 剂型分类 制备技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外就已经开始了对缓控释制剂的开发研究,至今已经有50年的历史。近些年,随着药物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缓控释制剂理论和制备技术趋于完善和成熟,同时人们对药品疗效越来越重视,要求也随之提高,缓控释制剂以其独特的优势,目前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1]。本文对近几年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1. 缓控释制剂的概念
缓控释制剂可分缓释制剂和控制制剂,缓释制剂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较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控释制剂是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2]。
2. 缓控释制剂的优点
相比于普通制剂,缓控释制剂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如下:①降低给药频率。一般对于半衰期较短的药物,患者需要频繁服药才能达到或维持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而缓控释制剂通常比普通制剂载药量大,可减少服药次数,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服药顺从性。②平稳释药。普通制剂在一天内需要多次给药,导致患者的血药浓度会产生较明显的峰谷波动现象,而缓控释制剂因释药缓慢平稳,可有效减少或避免血药浓度峰谷现象。③提高疗效。相对普通制剂,缓控释制剂释药缓慢且能长时间维持在有效治疗浓度,在吸收部位也可较长时间停留,因此能使药物较为完全地被吸收,显著提高药物疗效[3]。④降低毒副作用。普通制剂峰谷现象明显,当血药浓度处于波峰时,易产生不良反应,尤其对于治疗床较窄的药物,甚至出现中毒情况。而缓控释制剂血药浓度波动小,可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提高用药安全性[4]。
3. 缓控释制剂的剂型分类
根据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和聚合物材料种类,将其分为骨架型、膜控型、渗透泵型、胃滞留型及生物粘附型缓控释制剂等。
3.1 骨架型缓控释制剂
骨架型缓控释制剂系指药物与一种或多种惰性骨架材料混合通过压制或融合而成的制剂,采用药物溶解、骨架溶蚀和药物经孔道扩散的方式释药,最为常见的是骨架缓释片,根据所用骨架材料的不同又可分为亲水凝胶骨架缓控释片、蜡质骨架缓控释片、不溶性骨架缓控释片和混合型骨架缓控释片[5]。
3.2 膜控型缓控释制剂
膜控型缓控释制剂是采用包衣技术,选用不同功能的缓控释材料作为包衣材料,在普通片剂、颗粒等表面进行包衣,通过包衣膜调节和控制药物的释放。
3.3 渗透泵型缓控释制剂
渗透泵缓控释制剂利用渗透压差作为释放动力,具有零级释药特征,目前以渗透泵片最为常见,由片芯和外包衣膜组成。口服渗透泵缓控释制剂后,介质渗透包衣膜后使渗透剂和药物溶解,在膜内外形成足够的压力差,在此作用下,药物便可通过释药小孔释放出来[6]。
3.4 胃滞留型缓控释制剂
胃滞留缓控释制剂利用流体动力学平衡原理或选用生物粘附性材料,使药物能长时间漂浮或粘附于胃中,从而有利于药物被完全吸收,以达到缓控释和治疗疾病的目的[7, 8]。
3.5 生物粘附型缓控释制剂[9]
生物粘附性缓控释制剂是利用具有粘附性的高分子材料能与胃肠道黏膜形成紧密接触,延长在靶部位的时间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4. 缓控释制剂常见的制备技术
4.1 包衣技术
制剂包衣技术是基于药物和剂型设计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成膜材料及辅料,在特定的包衣设备上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使制剂表面形成一层或数层功能性或非功能性包衣膜。包衣技术一般应用于固态药物制剂,通过对其进行包衣可以增加药物制剂稳定性,掩味并减少刺激,改善外观以便识别,控制药物释放部位,控制药物扩散和释放速度等。对于固体缓控释制剂来说,为了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往往需要定位、定时、定速释放药物,而制剂包衣技术恰好能通过选用不同功能的成膜材料、调整包衣处方的物料配比和包衣工艺参数实现预期目标,故在缓控释制剂的制备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

4.2 纳米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的新兴技术不断地被应用到药物制剂研究中,其中纳米技术已为缓控释制剂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通过纳米技术制备成纳米制剂,可提高药物稳定性、减少胃肠道刺激性、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起到缓释效果、实现靶向递送药物等[10]。纳米缓控释制剂由于自身独特的结构优势,能通过组织细胞间隙、毛细血管、血脑屏障被吸收,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疗效,与普通制剂相比,达到微量、高效、稳定、靶向的目标[8]。
4.3 固体分散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指药物以多种状态(如分子、微晶、胶体或无定型等)均匀分散与固态载体中的一项制剂技术,在难溶性药物增溶和缓控释制剂研究方面应用广泛,但该技术制备的缓控释制剂的老化现象仍存在,因此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11]。
4.4 热熔挤出技术
热熔挤出(HEM)技术又称熔融挤出技术,系指将药物与增塑剂或聚合物等辅料与熔融态下混合,以一定的压力、速度、形状挤出成型药物产品的技术[12]。该技术作为一种药物制剂新技术,具有较好的药物分散效果,避免有机试剂的使用,缩短生产加工步骤,有靶向性和缓释效果,挤出物含量均匀,工艺重现性高等优点,在缓控释制备方面,除具有以上优点,还能满足制备剂型多样的需求[13]。鉴于此,该技术在制药领域被广泛应用。
5. 小结
缓控释制剂作为继第一代普通制剂后的第二、三代制剂,凭借独特的优势在国内外制药领域和临床应用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一席之地。虽然缓控释制剂尚有一定的不足,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互辅互成,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等的不断涌现和更新,相信会更加有利于缓控释制剂领域的发展与完善,缓控释制剂的应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参考文献:
[1]褚杰, 刘秀萍, 臧恒昌.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概述 [J]. 药物生物技术, 2015, 22(03): 275-8.
[2]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 368
[3]钟荣翠. 浅谈缓、控释制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J]. 北方药学, 2015, 12(05): 153-4.
[4]包星海, 栾立标. 对药物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J]. 当代医药论丛, 2017, 15(23): 36-7.
[5]王清, 张亚安, 韩超群, 等. 缓释制药技术进展 [J]. 科技信息, 2012, 13): 2+13.
[6]陈伶俐, 罗燕娜, 朱翠霞, 等. 口服渗透泵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概况 [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 26(14): 61-5.
[7]张红梅, 袁月玲. 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J]. 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14): 151-3.
[8]齐晓丹, 马志鹏, 宋益民. 口服缓控释系统的研究进展 [J]. 中国药房, 2015, 26(16): 2281-4.
[9]汤洁, 刘修树, 范高福, 等. 缓控释技术的研究进展 [J]. 科技视界, 2015, (18): 23+116.
[10]谢华. 药物制剂研究中纳米技术的应用 [J]. 化工设计通讯, 2018, 44(09): 195.
[11]马芳. 固体分散技术在其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 [J]. 北方药学, 2012, 9(07): 71.
[12]于宁, 何承辉, 黄伟, 等. 热熔挤出技术在药剂学研究中的应用 [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4, 41(04): 437-43.
[13]杨硕, 王立, 张文君, 等. 热熔挤出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进展 [J]. 药学研究, 2017, 36(11): 66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