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亭花
(筠连县人民医院;四川 筠连 645250)
通常情况下,急性乳腺炎好发生于产后哺乳妇女,是乳腺急性化脓性感染,且多以初产妇为主。患者因急性乳腺炎入院治疗期间,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故此,下文则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深入概述了急性乳腺炎的护理内容。
1、什么是急性乳腺炎
从理论上分析,急性乳腺炎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是乳腺管内与周围的结缔组织发生炎症,是产后哺乳期妇女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且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在哺乳期的任何时间段内均有可能发生,而产后的3—4周最为明显。
急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三类,①乳头皲裂,主要是因为在哺乳的时候因姿势不正确而导致的;②乳腺管阻塞,主要是因为没有完全吸空乳房,且哺乳缺乏规律性;③细菌入侵: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急性乳腺炎的主要病原菌,当然链球菌也属于其中的一种,但是比较少见,当细菌通过乳头创口进入之后,会经淋巴管侵入到乳叶间质形成蜂窝织炎[1]。
2、急性乳腺炎的护理干预
在入院治疗急性乳腺炎期间,护理干预十分关键,其护理内容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入院评估
患者入院之后,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等,了解患者生活状况,有无过敏史,并与患者加强沟通,拉近护患关系,让患者对护理人员加以信任,积极接受临床治疗。
2.2 健康教育
部分患者之所以患有急性乳腺炎,主要的原因便是缺乏了解,对疾病缺乏认知,对此护理人员需积极做好健康宣教,将急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需注意的内容一一告知给患者。如果患者是产后哺乳期出现的急性乳腺炎,需要让患者明确在哺乳期间要避免乳汁淤积,否则会导致细菌繁殖,每次哺乳之后需要排空乳汁,并且每天要提拉乳头。另外还需要避免乳头损伤,细菌侵入是导致急性乳腺炎的主要原因,每天可以利用温开水清洗,避免乳头发生皲裂。
2.3 心理护理
严格意义上分析情志不畅是引发急性乳腺炎的主要病因,特别是妊娠之后妇女身体疲劳,对自身角色的转化不理解、不适应,在哺乳的过程中担心宝宝吃不饱,每天休息不够等,其情绪不佳[2]。同时,在患有急性乳腺炎之后,绝大多数患者均出现恐惧、焦虑等状态,面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治疗的方法,并将成功案例作为讲解的对象,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意识与观念,使其在心情舒畅的基础上安心接受治疗。
2.4 常规护理
绝大多数患有急性乳腺炎的患者均为产妇,于哺乳期发病,这一类患者的身体抵抗力比较差,且体质虚弱,对此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多加休息,每天都要吃新鲜的水果与蔬菜,此外,因患者的发热代谢率有所增加,对此需要多摄入高热量、高蛋白与高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
2.5 专科护理
在发生急性乳腺炎之后,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暂停母乳喂养,并且要协助患者将乳汁排空,在生活中要穿舒适且宽松的胸罩,避免乳房拖、坠,否则会导致乳汁淤积现象加重。除此之外,当患者的乳头或者乳晕发生皲裂的时候,则需要利用温开水加以清洗,并及时的涂抹抗生素软膏,等到伤口愈合之后再进行哺乳。为保证乳腺管的畅通,需要做好按摩,主要采取点按的方式,在乳晕稍微用力向下按,及时的排出乳汁,但是要保证每一个方向都能够按摩全面。
2.6 疼痛护理
急性乳腺炎往往会让患者疼痛难忍,对此需做好疼痛护理,其中为减少乳房触碰疼痛,需要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并且要协助患者翻身,做好生活护理。同时,当肿胀严重,疼痛加重的时候需针对性的给予止痛片,并做好观察工作,如果出现波动性疼痛,那么则说明已经形成了脓肿,需要及时的采取切开引流的方法[3]。同时,在脓肿切开之后需要留置引流条,这样能够促使浓汁流出,在整个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浓汁量以及气味的变化加以分析,假如纱布渗出,则需要及时的更换与处理。
2.7 术后护理
急性乳腺炎容易发生并发症,其中较为常见的包括脓毒血症与菌血症、乳房瘘管,临床手术治疗之后,为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人员需要依据护理流程,积极做好术后护理工作。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记录,对患者脓肿切开引流的现象加以分析,有无出现感染现象,如果发生感染,需要及时上报给主治医生,做好抗菌处理。
结语:
综上所述,爱美是每一个女人的天性,胸部的美丽至关重要,急性乳腺炎作为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对众多哺乳期女性造成了影响,在患有急性乳腺炎之后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减少疼痛,早日康复。同时,对于广大女性而言,在哺乳期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做好预防处理,在饮食上清淡,平时加强按摩,养成定时哺乳的习惯,及时排空乳汁等,只有真正做到这几点,才能真正起到预防作用,减少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贾莉荣. 早期护理干预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07):154-156.
[2]刘彤. 早期护理干预急性乳腺炎的临床护理效果[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0):124+131.
[3]胡腾飞,林丽真,郭晓冰.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临床评价[J]. 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