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肿瘤不良反应的单中心观察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0/6/18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月5期   作者:秦德华 陈国荣
[导读] 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肿瘤不良反应的单中心观察性研究。
秦德华  陈国荣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肿瘤不良反应的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阿帕替尼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阿帕替尼组则采取在常规基础上增加阿帕替尼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进展生存期以及中位总生存期。结果:阿帕替尼组患者与常规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而阿帕替尼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以及中位生存期比常规治疗组患者更长,P<0.05。结论:阿帕替尼做为一种靶向药,用于治疗恶行肿瘤时,未加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但能够适当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阿帕替尼;恶性肿瘤;不良反应
肿瘤主要为局部的组织被致瘤因子刺激,增殖分化为占位性块状突起赘生物,由于其对人体的伤害程度、生长方式、病理学形态的不同,可将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的肿瘤生长较为缓慢,对人体的预后较好,伤害较小。恶性肿瘤可以根据它的来源不同分为癌和肉瘤,癌起源于上皮组织,肉瘤起源于间叶组织[1],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习惯用癌症来代称全部肿瘤。临床上,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有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性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基因治疗、内分泌治疗、高温治疗、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2]。其中,阿帕替尼为一种靶向治疗的药物,可以用于晚期胃腺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本文主要目的为研究阿帕替尼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阿帕替尼组和常规治疗组,纳入标准:(1)经过实验室诊断、CT、X线等综合诊断胃恶性肿瘤者,且患者本人为胃癌晚期或曾经进行过一线二线全身化疗失败;(2)患者无任何肝、肾器官功能障碍;(3)经过患者本人以及家属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常规治疗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7:13,年龄为25到61岁,平均年龄为(51.08±1.87)岁,其中,有10例患者为乳头状腺癌,7例患者低分化癌,6例患者为印戒细胞癌,4例患者为管状癌,3例患者为粘液腺癌;阿帕替尼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6:14,年龄为26到60岁,平均年龄为(52.84±1.93)岁,其中,有11例患者为乳头状腺癌,5例患者低分化癌,7例患者为印戒细胞癌,3例患者为管状癌,4例患者为粘液腺癌。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常规治疗组:本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为患者静脉注射85mg/m2的奥沙利铂以及200mg/m2的亚叶钙酸,同时为患者连续的24小时静脉注射2600mg/m2的5-氟脲嘧啶,进行四个疗程,每两个疗程之间间隔14天。
阿帕替尼组:本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阿帕替尼的治疗,为患者静脉注射85mg/m2的奥沙利铂以及200mg/m2的亚叶钙酸,同时为患者连续的24小时静脉注射2600mg/m2的5-氟脲嘧啶,进行四个疗程,每两个疗程之间间隔14天。另外,为患者增加口服阿帕替尼(生产厂家:江苏恒瑞医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40103),一天一次,一次口服500mg。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发生高血压、手足综合征、恶心呕吐、乏力、蛋白尿、皮疹、腹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以及中位总生存期。
1.4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定量资料t检验,定性资料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反应比较
阿帕替尼组患者发生高血压、手足综合征、恶心呕吐、乏力、蛋白尿、皮疹、腹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67%,与常规治疗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恶性肿瘤的诱发因素主要包括生活习惯、环境污染与职业性、天然生物因素、慢性刺激与创伤、医源性因素、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3]。临床上,恶性肿瘤会表现出肿块、疼痛、溃疡、出血、梗阻、全身症状等。靶向治疗主要是通过介入肿瘤细胞的信号转导、生物学途径等,其靶点主要为肿瘤相关分子,作用于靶点后抑制了肿瘤的生长、转移,从而有效的控制肿瘤病情的变化[4]。阿帕替尼为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可以将血管内皮的生长因子与受体的通路阻断,从而具备了抗肿瘤的效果[5]。但同时,阿帕替尼等药物具有多层次的抑制作用,在使用时需要观察患者的个体状况,是否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心脏毒性等药物的毒副作用,出现不良情况时,应该适当的更改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救治。
根据实验数据可知,阿帕替尼组与常规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P>0.05;而阿帕替尼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以及无进展生存期较常规治疗组缓和更长,P<0.05。由此可知,阿帕替尼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未加重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且能够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茂勋,关露露,陈小兵.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肿瘤的现状和进展[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8,30(4):281-285.
[2]韩婷婷,石明伟,王凡,等.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8,26(4):557-559.
[3]谢王踢,胡佳慧,翁洁,等.阿帕替尼治疗宫颈癌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9,38(09):513-516.
[4]沈雪敬,张伟杰,马志俊,等.阿帕替尼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9,26(8):549-553.
[5]吕汪霞,袁梅琴,史钟,等.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难治性软组织肉瘤28例的疗效和安全性[J].肿瘤学杂志,2018,24(06):592-5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