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血栓清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0/6/18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4月7期   作者:古珊
[导读] 观察机械血栓清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古珊  
(临汾市中心医院;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目的观察机械血栓清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下肢DVT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行PMT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行置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溶栓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治疗后3个月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评分,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血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溶栓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尿激酶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及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FIB、DD和血浆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血清FIB、DD和血浆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血清FIB、DD和血浆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DVT患者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行PMT治疗较行CDT治疗可缩短溶栓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减少尿激酶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及静脉通畅评分与行CDT治疗相当。
关键词:机械血栓清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观察
引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指的是一种血液于下肢深静脉系统内异常凝结,管腔被堵塞,致使静脉回流障碍的疾病。该病患者若于急性期未得以及时诊疗,将可能引发肺栓塞(PE)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下肢DVT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00例。观察组男39例(39.00%),女61例(61.00%);年龄23~84(64.82±14.05)岁;起病时间1~14(4.18±3.12)d。血栓部位:髂股静脉59例,股静脉41例。病因:3个月内遭受创伤或接受外科手术治疗66例,长期卧床11例,原因不明23例。对照组100例,男41例(41.00%),女59例(59.00%);年龄24~85(65.10±14.26)岁;起病时间1~13(4.29±3.01)d。血栓部位:髂股静脉61例,股静脉39例。病因:3个月内遭受创伤或接受外科手术治疗64例,长期卧床15例,原因不明21例。两组性别、年龄及起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执行。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行下肢超声及造影检查,满足文献中下肢DVT诊断标准,且伴有患肢疼痛及肿胀等症状;②起病时间均<14d;③均为单侧发病,且皆为初次起病;④无严重抗凝禁忌及严重出血风险;⑤预计生存期超过12个月。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②存在造影剂过敏、抗凝禁忌者;③伴有其他严重疾病,机体耐受能力低下者;④存在严重认知障碍、无法配合治疗者。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确诊后,即取4100U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每12h1次,予以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行PMT治疗:穿刺健侧腘静脉,将6F动脉鞘置入,观察健侧静脉直径及通畅情况,并在右肾静脉下方1~2cm处安置可回收滤器;取6F导管、导丝置于患侧腘静脉进行造影,并通过股、髂静脉,至下腔静脉,明确血栓部位、范围、静脉阻塞程度。

将机械性血栓抽吸装置AngioJet与控制台连接,使用肝素化0.9%氯化钠注射液将导管尖部浸没,启动抽吸模式,随后将导管置于血栓远端,并取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加入30万U尿激酶,启动喷雾程序,将导管移动至血栓处,使尿激酶完全浸入血栓;随后由导管沿导丝由远至近清除血栓,设置导管移动速度2mm/s,抽吸3次。借助导管进行造影观察血栓清除程度,此过程可使用辅助球囊扩张血管,若患肢管腔完全通畅即可停止手术治疗;若患肢管腔仍存在血栓阻塞情况,可再次进行局部喷药溶栓、抽吸操作。溶栓导管头部固定于髂静脉开口部位,术后经导管每日泵入80万U尿激酶,经鞘每日泵入1.25万U低分子肝素,12h动态监测凝血指标,每48h造影观察溶栓效果,并合理调整导管位置,当患者出现出血倾向及时进行对症干预,血栓完全溶解或附壁存在残留超过24h无变化即可停止溶栓,拔出溶栓导管后由健侧股静脉取出下腔静脉滤器。对照组行CDT治疗:穿刺腘静脉,采用超声引导置入5F动脉鞘,至下腔静脉置入滤器。经患侧腘静脉造影,明确血栓范围、程度,并取20cm0.035in(1in=0.0254m)泥鳅导丝,引导“J”形导管置于下腔静脉,进行造影,随后送入导丝,搭建腘静脉、股总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通路,并通过导丝引入溶栓导管,保证有效灌注段充分覆盖缺损部位,随后封堵溶栓导管孔,固定导管,首次手动缓慢推注25万U尿激酶,将微量泵与溶栓导管相连,并以每日60万U持续灌注,且每12h皮下注射4100U低分子肝素,血栓完全溶解或附壁存在残留超过24h无变化即可停止溶栓。两组术后住院期间均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出院后遵医嘱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治疗,常规抗凝治疗均持续3个月。
2结果
2.1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溶栓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尿激酶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及静脉通畅评分比较
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及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LEDVT的形成是一种多发的、常见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其可并发PE或致使DVT形成后综合征,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一旦DVT被诊断明确,需尽早清除血栓,阻止病程进入至慢性期。相关研究表明,PMY能够于短时间内将静脉主干的血栓有效清除,将静脉梗阻解除,以缩短临床医治时间,且其较之常规置管溶栓适用范围更广。此外,于LEDVT患者围术期间,配合科学的、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消除患者恐惧、紧张情绪,确保手术得以顺利开展,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改善患者预后质量。为此,该文针对选定的34例LEDVT患者于行PMT治疗同时实施围术期护理,护理人员于术前对患者一般资料、心理状态等予以评估,针对适宜开展血栓抽吸患者予以心理疏导,并给予其鼓励与支持。密切监测患肢颜色、感觉等情况,并对下肢疼痛与肿胀程度予以正确评估,将患肢抬高可促进静脉回流,并嘱患者禁忌按摩、热敷、挤压及针刺等操作;以温和的语气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栓子脱落;及时发现是否存在PE症状,备好抢救时所需用品。正确指导患者食用富含纤维素、易消化及清淡食物,以免便秘发生;嘱患者多喝水,以促使血液黏滞度下降;术中建立静脉通道,以便于术中给药;术后对患肢予以重点保护,将溶栓导管予以妥善固定,保证用药有效性及安全性,且观察出现存在出血等并发症;同时需观察患者肾功能及尿量变化。
结语
目前DVT标准治疗仍为抗凝治疗,但无法有效清除血栓。应用溶栓导管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溶解部分新鲜急性血栓,部分病例溶栓效果不佳,不能彻底去除血栓,造成部分病例出现血栓后综合征[5-7]。机械血栓清除是近年来一项新的微创治疗技术,对血栓形成部位的下肢DVT进行机械性的血栓清除,可以在最大限度清除血栓的基础上保护瓣膜,且能够处理非急性形成的血栓。
参考文献
[1]赵健,谷岩,张晶,等.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8,24(6):776-779.
[2]韩新强,王柱,王文明,等.经胫前静脉途径多介入模式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7,14(9):530-5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