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 胡燕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儿童医疗中心儿科二病区;湖北442000)
摘要:目的 发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期间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 将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40例重症监护室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护理期间存在的不良反应及安全隐患,指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 住院期间40例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存在34例新生儿出现安全隐患问题,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85.0%。管理制度、护理人员、医院环境等均属于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结论 当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期间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工作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防范措施,从而切实提升护理水平。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 是集中治疗危重新生儿的病室,需要较高的医护技术力量、众多的护理人员和现代化仪器设备,以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护理安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确保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安全不仅是医院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体现,还代表着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护理风险是指在临床的护理工作中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同时影响医院的护理质量。因此做好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风险预防工作,有效避免不安全因素对新生儿造成的伤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40例重症监护室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新生儿为21例,女性新生儿为19例,所有新生儿采取相同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1.2 护理方法
严格根据医嘱进行治疗,且医护人员详细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记录期间必须做到书写规范,一旦发现异常问题立即告知医生。同时,医院还应采取专门的急救措施,帮助患者清洗身体,及时更换传单被褥,确保病房环境的清洁性,以防患者出现负面情绪,确保其保持平稳情绪。
1.3 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出现不良反应情况,比如导管扭曲、导管脱落、感染问题、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治疗剂量出现问题等,且观察指标为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且利用T检验方法,当P<0.05时,其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40例重症监护室新生儿中,34例新生儿出现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85.0%,其中存在16例护理人员书写不规范问题;9例发生导管感染问题;2例发生药剂量不当问题;3例发生褥疮问题;4例出现操作不当问题。
2.2 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分析
2.2.1 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
由于新生儿护理工作量很大,护士劳动强度较大,工作压力重,护理人员思想浮动,加上过快的人员更新,使得护理人员整体业务水平下降。
2.2.2 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根据医疗护理措施和病人的病情及住院期间的护理过程的具有法律效应的真实记录[1]。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护士法治观念淡薄,观察不严密,资料收集不全,记录不完整,影响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导致医疗纠纷案件时有发生。
2.2.3 医疗中的安全问题及环境问题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加之治疗过程中的侵入性操作如PICC置管、留置针置管易发生医院感染;使用气管插管呼吸机及留置胃管的存在感染风险;另外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正确认识不足,洗手依从性低,也易造成院内感染;长时间不合理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患儿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繁殖,造成二重感染。病区不能严格区分感染病房、非感染病房和早产儿病房[2]。嘈杂的声音、不良光线刺激不利于新生儿建立睡眠周期,影响新生儿体重的增长。
2.2.4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实施不健全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多为早产儿、急性肺部感染等危急重症,需要制定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等,也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执行各项操作流程等。此次随机调查中发现如下问题:①上呼吸机的患儿没有被抬高床头,呼吸机管路有冷凝水,影响呼吸机的使用效果。②新生儿脐部护理不彻底,影响脐部残端的脱落时间,容易发生新生儿败血症。③ 重症患儿在进行氧饱和度监护时,发现有探头脱落现象。④ 对重症患儿没有及时巡视,没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延误治疗。⑤新生儿腕带是唯一的身份标识,腕带字迹模糊,却未能及时发现等。
3干预对策
3.1 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化
为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NICU上岗的护士经过专业新生儿护理业务培训。结合本院的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教育护士热爱本职工作,增强责任心,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护士的独立思考能力;严格护士规范技术操作规程,三查七对,交接班制度。在重点环节(输液、输血、手术病人交接等)、重点时段(治疗高峰时间、中午、晚夜间)加强管理,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3]。
3.2 规范化培训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
在我院成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基地,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强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实战演练,急救流程培训及抢救仪器使用的规范性,帮助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面对任何危急重症突发情况如何进行应急处理,为护理人员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在职教育;对新入科室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4]。
3.3 控制院内感染的护理对策及环境管理
建立健全的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7步洗手法”及无菌操作观念,提高医务人员的洗手依从性;医院感染科、护理部领导坚持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如插胃管、静脉留置针穿刺严格无菌操作。接触患儿前后严格洗手戴口罩、帽子,有疑似污染的无菌物品应立即更换,以减少侵入性操作造成的感染。并和工作人员交流制度、措施的落实情况。每月做空气培养及暖箱菌落数培养,各类医疗器械定期消毒,每月对工作人员做咽拭子培养,对患病或带菌者暂时离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5]。感染与非感染患儿严格分开救治,保持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环境安静,减少声光刺激,控制温湿度适宜。
3.4完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管理制度并严格实施
完善新生儿护理管理制度台账,每年更新,并成为每一位工作人员入科必考内容,考试通过后上岗。在我院成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督查小组,每月定期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进行随机抽查,并对于屡次抽查发现的不良护理事件仍然屡犯的护理人员进行批评惩罚等,对于每次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抽查中无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的护理人员进行奖励,以期督促护理人员护理操作的规范化,减少不良护理事件发生频次,确保新生儿生命安全[6]。
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需要特殊、复杂的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任一微小的疏忽都有可能给新生儿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笔者根据多年来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工作经验,在对近年来在NICU护理工作中发现的一些不安全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及时发现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朝着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黄利娟.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差错事故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J].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9(08)
[2] 王江燕.风险管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8(08)
[3] 韩利芳,常娟娟. 重症监护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监测及护理控制[J].中国临床研究. 2015(07)
[4] 肖阳素,蓝文兰,郭燕如,文娇. 发展性照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02)
[5] 李凯杰,董稚,戴榕娟.儿科重症监护室患儿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护理经验探析[J]. 海军医学杂志. 2017(02)
[6] 郑秋霞,杨峰桃,陈婧婧,史巧敏,李世英.以组为单位的全程责任制护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的实施与效果[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