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1,王 斌2
(. 成都医学院 第一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南充中心医院 输血科;四川南充 637900)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消毒剂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杀灭效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消毒剂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8株泛耐药和8株全敏感肺炎克雷伯菌,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试验对16株菌进行杀菌效果检测。结果 全敏感和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碘伏和84消毒液均产生抗性,对消毒酒精未产生抗性。结论 在选择消毒剂时,应首选未产生抗性的消毒酒精,如选择碘伏和84消毒液应加大使用浓度,以提高消毒剂的杀菌效果。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消毒剂;泛耐药菌;抗性
前言
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1],在各类消毒剂或抗菌药物作用条件下形成生物被膜,导致消毒或治疗失败,易引起医院感染的暴发[2]。通过对不同耐药程度肺炎克雷伯菌杀灭效果的研究,评估对常用消毒剂抗性的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消毒剂、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来源
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科室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16株,其中8株敏感菌编号为(F1、F2……F8),8株泛耐药菌编号为(F9、F10……F16)。质控菌株为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
1.1.2主要试剂与设备
84消毒液、碘伏和消毒酒精,均购自四川蓉康世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肉汤培养基购自温州康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比浊仪购自法国生物-梅里埃有限公司。电热恒温培养箱购自中国上海申贤恒温设备厂。
1.2方法
1.2.1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取37℃培养24h的肺炎克雷伯菌菌落制成0.5MCF菌悬液。用肉汤培养基将消毒剂倍比稀释成不同梯度的受试液,在每管受试液内加入0.02ml菌悬液,混匀,37℃培养24h,观察受试液无细菌生长的最低稀释度,即MIC值。所有实验均重复3次,设消毒剂阴性对照。
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是将MIC管受试液取出0.1ml接种至营养琼脂上,37℃培养24h,观察有无细菌生长,以平板计数少于5个菌落的受试液为MBC值。
2 结果
2.1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
泛耐药菌与全敏感菌对碘伏与84消毒液的MIC多数大于标准菌株MIC,对消毒酒精的MIC基本等于标准菌株MIC;对消毒酒精和碘伏MBC与标准菌株相同,对84消毒剂MBC值均较标准菌株高,见表2-1。
表2-1 不同消毒剂对肺炎克雷伯菌的MIC和MBC(mg/L)
3 讨论
细菌对消毒剂的MIC超过标准菌株MIC时,即认为该菌对消毒剂产生了抗性[3]。本研究证实泛耐药与全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碘伏与84消毒液敏感性降低,产生了抗性,而对酒精未产生抗性。
8株全敏感菌对碘伏产生抗性,泛耐药菌中2株对碘伏未产生抗性,而对84消毒液的MIC和MBC均大于标准菌株,说明该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高并非会对消毒剂抗性增高,可能与细菌对消毒剂和抗菌药物抗性机制不同有关 [4]。消毒剂对细菌有多个作用位点,从细胞膜到呼吸作用相关酶,及细胞内遗传物质[5],低浓度消毒剂只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高浓度消毒剂才会杀灭微生物[6]。然而临床科室消毒剂使用方法不当或作用时间、浓度不足,不能有效杀灭微生物,使细菌长期处于亚致死量消毒剂浓度中,逐渐对消毒剂产生抗性[7]。
因此,临床科室应规范使用消毒剂,选择适当的消毒浓度,定期对临床常见耐药菌进行消毒剂抗性检测,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消毒剂[8],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莹,龚瑞娥,刘珍如.677例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18:4118-4122
[2] Bridier A,Briandet R,Thomas V,et al. Resistance of bacterial biofilms to disinfectants;a review[J].Biofouling,2011,27(9);1017-1032
[3] 张弟强 张娟强,王国庆.细菌对消毒剂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7,1:675-679
[4] 赵凯丽,李武平.微生物产生消毒剂抗性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8):633-636
[5] 王文英,陈勇.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消毒剂耐药性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7):635-638
[6] 吴清平,李飞,张菊梅.细菌对消毒剂抗性机理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3,40(7),1249-1256
[7] 吴秋华.消毒剂耐药性研究技术及其发展[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1):47-49
[8] 钟振锋,荣丽娟,侯铁英.《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解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16):3616-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