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对脾原发血管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及鉴别分析

发表时间:2020/6/18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月5期   作者:曾兴武
[导读] 探究CT检查在脾原发血管性肿瘤临床诊断和鉴别方面的价值。
曾兴武
(鲁甸县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鲁甸 657100)
摘要:目的:探究CT检查在脾原发血管性肿瘤临床诊断和鉴别方面的价值。方法:利用CT扫描机对本院内已经确诊的40名脾原发血管性肿瘤患者进行扫描检查。结果:经检查发现40例脾原发血管性肿瘤患者都可以通过CT扫描机明确其已患血管性肿瘤,并且能够显示出患者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周围的其它组织情况,同时还可以鉴别出肿瘤的种类,为后期临床诊断和鉴别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持。结论:虽然通过CT检查可以明确脾原发血管性肿瘤的位置、大小及种类,但是在CT检查结果中并不能够明确肿瘤具体定位,所以针对原发血管性肿瘤进行检查,需要结合CT检查及彩超检查等其它检查办法。
 
关键词:CT检查 脾原发血管性肿瘤 临床诊断 鉴别
当前在我国的肿瘤患者中出现脾原发血管性肿瘤的患者数量相对较少,但是脾原发血管性肿瘤的种类较多,所以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难度,现阶段出现脾原发性肿瘤的患者大概分为两种,一种为血管性肿瘤,另一种为淋巴源性肿瘤,血管性肿瘤的起源是脾红髓中的血管部分,受到了肿瘤病毒的攻击,从而引起脾原发血管性肿瘤,而淋巴源性肿瘤则是由于脾白髓中的淋巴组织受到癌细胞的攻击,从而形成了肿瘤。现阶段脾原发血管性肿瘤可以分为三种,即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肿瘤。为了防止良性肿瘤和潜在恶性肿瘤转化为恶性肿瘤,影响病人的生命健康,需要使用CT检查影像的方式以及结合临床诊断,对患有脾原发血管性肿瘤的患者进行合理的诊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了探究CT检查对脾原发血管性肿瘤患者临床诊断及鉴别分析提供的价值,本次选择了在本院中接受治疗的,已经通过临床诊断和病理检查确诊患有脾原发血管性肿瘤的患者40例,并且在这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有19例,所有患者的年龄范围在20周岁到70周岁之间。在这40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在日常常规体检中发现患有脾原发血管性肿瘤;有10例患者,由于出现了上腹胀痛现象,而进院检查发现患有脾原发血管性肿瘤;还有10例患者是由于其他疾病,在医院进行医治的期间,检查出患有脾原发血管性肿瘤;剩余5例则是由于发现脾功能亢进,所以进行了相应的检查,从而发现患有脾原发血管性肿瘤。
1.2检查方法
本次探究所使用的检测方法是,首先选择具备良好工作性能的Toshiba Xpress/sx螺旋CT扫描机,以及相应的工作站,在使用这种扫描器进行扫描的过程中,首先设定好相应的扫描条件,设置为120KV,250mAs,矩阵的为512*512,并且层的厚度为8毫米,扫描的时间大概为一秒左右。在设置好了CT扫描机的使用条件后,为了保证CT扫描机的扫描结果能够更加准确,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检查,检查的方法是要保证患者在进行CT扫描之前空腹5个小时左右,同时在进行实际扫描和检查前半小时内口服含量为2%左右的泛影葡胺350毫升,在扫描之前,还需要口服体积和浓度都一样的对比剂100毫升,保证胃、十二指肠和小肠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填充。然后使用高压注射器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射增强对比剂,碘普罗胺注射液,注射这种对比剂可以保证在CT扫描的过程中能够增加扫描的结果,起到加强扫描的作用。在静脉注射完成以后30~60秒之间,可以对动脉、静脉进行相应的扫描,如果出现了部分血管瘤或者错构瘤病例,则可以相应的延时扫描时间,延迟的时间大概为100秒左右。

 
2.检查结果
通过观察CT机扫描后给出的扫描影像和扫描结果可以分析出,在本次所选取的40例患者中,良性肿瘤患者有32例,剩余8名则为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在8名恶性肿瘤患者中又有6名为潜在恶性肿瘤患者。而在良性肿瘤患者中有20名患者患有血管瘤;有5名患者患有淋巴管瘤;有7名患者患有错构瘤。本次探究中所有潜在恶性肿瘤患者患有的肿瘤种类为窦岸细胞血管瘤,而剩余两名恶性肿瘤患者患有的肿瘤种类为血管肉瘤。在20名良性血管瘤患者中有12名患者是单发,剩余8名患者是多发,并且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所有的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都证实出现了纤维化现象或者血栓和出血现象,同时CT扫描机扫描过肿瘤以后,可以明确大部分良性患者肿瘤的形状为相对较为规则的圆形,而只有四例患者的肿瘤形状为弧形。在5名淋巴管瘤患者中,其中有三名患者是单发,有两名患者是多发病期,最大的径线在10毫米到150毫米之间,出现钙化的患者有一名。在7名错构瘤患者中,有5名患者为单发,而另外2名患者为多发,单发患者最大的径线在40毫米到65毫米之间。经过增强扫描以后,发现有一名患者的肿瘤密度低于脾脏,还有一名患者出现了中心瘢痕,通过病理检查,证明中心瘢痕为纤维组织。在6名潜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由于所有肿瘤患者的患病种类都为窦岸细胞血管瘤,再通过CT扫描机扫描后,发现所有潜在恶性肿瘤患者最大径线在10毫米到120毫米之间,其中有一半的患者,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都为轻度强化。最后是两名恶性肿瘤患者,其出现了脾大脾多发病灶的现象,并且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恶性肿瘤患者的脾出现了坏死现象。动脉期都出现了较轻的不均匀强化问题。
 
3.讨论
由于现阶段我国出现脾原发性肿瘤患者数量相对较少,所以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往往由于病情相对较为隐匿,而容易引起临床诊断的忽略,所以为了防止出现误诊和漏诊现象,依据CT影像的相关特征进行临床诊断和临床鉴别非常必要,再对脾原发性血管肿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和鉴别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进行讨论,首先是对于良性肿瘤而言,要想明确脾原发血管性良性肿瘤,则必须通过CT扫描仪进行平扫和强化扫描,通过平扫和强化扫描后给出的影像可以明确良性肿瘤中的血管瘤和错构瘤大多为单发,强化的程度也较高,通过动态观察可以表明,良性肿瘤中出现血管瘤和错构瘤的患者周围的结构无明显变化。对于血管瘤的患者进行平扫,可以发现大多数患者的密度相对较高,并且在扫描的过程中,出现了类似于肝脏血管瘤的增强方式。而出现钙化及脂肪则是错构瘤的主要表现特征,在本次探究的实验对象中未发现出现钙化和脂肪特征的患者,并且其中有一名患者周边出现了轻度的强化现象,门静脉期则进一步强化。由于密度相似,所以错构瘤和血管瘤在鉴别过程中相对较难,这时还需要进行病理检查及使用免疫组化检查的方式。血管淋巴管瘤出现单发或多发的可能性都较多,淋巴管瘤的特性表现为先天性发育畸形,并且是囊性病灶,在进行强化扫描后,出现分隔强化的特点比较明显,在本次探究的实验病例中,所有患有淋巴管瘤的患者都表现出了囊性病灶,并且在加强扫描以后,没有出现相应的强化现象,血管淋巴管瘤的主要起源是囊性肿瘤,其病理检查结果和影像都表现为实性、囊性或者混合病灶。
而对于潜在恶性肿瘤患者,其主要的患病特征是窦岸细胞血管瘤,患有这种肿瘤,其病理学特征与其他血管性肿瘤会出现明显差异,本次探究实验中所有的潜在恶性肿瘤患者,都符合典型的CT扫描影像。恶性肿瘤患者则常出现斑片性坏死,严重的还会出现肝脏多发转移以及腹水等。
参考文献:
[1]沈冰奇,陈琰,王猛,洪庆奋,蔡华崧.CT鉴别诊断脾原发血管性肿瘤的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9,13(05):402-404.
[2]路涛,蒲红,陈光文,王娜,陈炜旎.脾原发血管性肿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38(07):1244-1248.
[3]丁宜,Bui Marilyn,孙晶,董荣芳,李远,宫丽华,孟淑琴,黄啸原.单中心107例骨原发血管源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6,32(07):766-7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