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宇亮
(福州市连江县官坂镇中心卫生院;福建连江350599)
摘要:目的 探究当下我国医院普外科基本感染现状,总结相应防治措施。方法 随机筛选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230例伤病患者为基础样本,以2019年7月1日为节点划分防治组、参考组各115人,其中2019年1月-2019年6月就诊患者列为参考组,该组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2019年7月-2019年12月就诊患者列为防治组,该组则根据参考组普外科患者术后感染情况,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并结合过程管理理念,总结与提出详细的感染防治方案,同时施以强有效的管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防治干预前后医护管理质量、患者满意度以及术后感染率展开综合对比与评价。结果 防治组普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率(5.22%)明显低于参考组(31.30%)(P<0.05);防治组医护管理质量(92..40±8.30分)与患者满意度(93.50±7.90分)得分较参考组均得到明显提升(P<0.05)。结论 医院普外科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防治干预与管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全面改善科室医护管理质量,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关键词:基层普外科;术后感染;防治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作为评价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关键指标,医院对于院内感染的控制能力直接决定了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医院感染管理包含多方面内容,其中护理管理作为最常见的管理类型,也是医院实现感染控制的重要内容。术后感染是医院普外科患者手术治疗后常见且最为主要的并发症,感染症状的出现会极大延缓患者的康复时间,致使手术疗效难以有效发挥。此外,患者确诊感染后,还需支付额外的治疗费用,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基于此,我国基层医院普外科亟需通过有效的防治干预护理措施来改善当前医院感染管理现状,保障患者身心健康,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本文将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30例伤病患者充当调研总体,以2019年7月1日为分界线前后对等划分防治组、参考组各115人,对两组患者各项基本数据加以细化分析对比,借此全面评价与探讨医院普外科开展感染防治措施的具体实效及其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筛选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230例伤病患者为基础样本,以2019年7月1日为节点划分防治组、参考组各115人,其中2019年1月-2019年6月就诊患者列为参考组,该组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2019年7月-2019年12月就诊患者列为防治组,该组则根据参考组普外科患者术后感染情况,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并结合过程管理理念,总结与提出详细的感染防治方案,同时施以强有效的管理干预措施。参考组患者男女比例为62:53,年龄分段区间为24-84岁,均龄(47.36±3.12)岁,平均住院时长(12.74±5.26)天;防治组患者男女比例为65:50,年龄分段区间为23-87岁,均龄(46.21±2.87)岁,平均住院时长(13.24±4.58)天。将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性别差异、住院时间等一般数据进行逐项比较,发现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统计学对比。
1.2方法
1.2.1分析医院普外科感染现状
根据样本抽验结果,我院普外科实施针对性防治管理措施前,即参考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31.30%。本次参与调研的115例参考组患者中,共36人出现术后感染症状,其中下呼吸道感染10例,泌尿系统感染5例,手术切口感染6例,胃肠道感染5例,而造成术后感染现象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医护工作者感染预防意识相对薄弱、医院空气流通不畅、医院管理层面监管落实不到位、患者本身术后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等。
1.2.2实施针对性防治管理措施
(1)设立专项普外科感染管理小组。深入调研并整理医院普外科患者感染的基本情况,并分析、总结相关原因;之后再由专项感染小组对患者实况进行跟踪监督,搭建水平覆盖护士长、高年资护师多群体的二级感染监控体系,实现普外科全方位、多层次的感染管控。
(2)加快完善与推进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标准化建设。大多时候,出现医院感染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病房空气不流通、质量较低,医护工作者手部卫生清洁、保障不达标,医疗器械消毒不规范、不严谨所导致的。针对如上事项,医院应适当加强干预力度,构建标准化的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医院能够在具体执行操作标准上实现量化监控。医护工作者要对患者术后感染率、切口细菌培养情况予以特别关注,分析与统计各项监督指标,并对相关结果加以整理,汇报给科室医师,由普外科医师就监测情况及其中问题作出批注并制定相关改进措施,如严格落实对医院污染区的标识划分工作等。
(3)全面提高医护人员感染防范意识。专业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对于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要想加强医院普外科感染控制,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该科室医护人员的感染防范意识。对此,医院可对医护人员专业技能要求作出进一步明确,并组织针对性的感染知识培训工作,而后将培训内讲述的感染引发病因、致病机制等重点内容进行集中整合、梳理,通过书面形式印装成册,再派发给科室医护工作者,以便医务工作者能够在培训后进行翻看、巩固以及必要时候的重点查阅。培训后以及日常工作中医院要对医护职工进行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应主要侧重护理实操方面,从而有效增强医护职工对于医院感染的机敏性,保障干预措施实效能够有效发挥。其次,医院还应全面推进医护职工职业道德水平建设,树立高度责任意识,做到自觉遵守医疗规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标准。最后,加强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传播途径方面专业知识的有效认知,强调手部卫生重要性,敦促医护职工养成自觉且良好的手部清洁习惯。医院可在院内洗手区域张贴“六步洗手法”详解图,同时在硬件设施方面,应主要采用感应式水龙头,并配备医用消毒液,以便医护人员在执行相关专业操作前,如切口检查等,能够对手部进行完全清洁与消毒。医院或科室方面也要按月定期组织医护职工手部卫生抽查工作,通过检测医护人员手微生物感染情况,来有效判断医护职工关于手卫生标准的执行力度。
(4)加强抗生素规范化应用。虽然实践表明,抗生素的使用能够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情况的产生,但在实际临床实践过程中,抗菌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根据患者感染类型进行配药,其不管是药品类型,还是使用计量均具有严格的参考标准。对于切口感染患者而言,其感染类型主要分为革兰阳性杆菌感染、隐性杆菌感染两种。而在普外科手术患者当中,腹腔脏器破裂患者的感染率最高,对于此类患者,应先提取患者感染细菌,而后开展相应的细菌培养检测工作,最后参考药敏检测报告来挑选对症的抗生素药品。对于部分对抗生素具有长期需求的患者,医院应在患者使用药品7天后至10天内这段时间,对患者感染状况进行再次检测,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真菌感染的疑似症状,严格规范抗生素使用流程、标准,确保用药科学性。
(5)奉行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正确审视普外科基本现状,设定规范化的医院感染考核标准,奉行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对科室内部手卫生、医疗器械消毒等卫生清洁方面的监管力度。此外,还需准确落实病房区域的消毒、检测工作,细化科室布局、明确相关科室分区,优化科室整体医疗环境,提高卫生健康水平。科室分区过程中,应对相关区域进行明确,设立独立隔离区,进一步落实与完善感染、非感染人员的隔离安全性,尽可能杜绝交叉感染现象的产生。对于日常的病房清扫工作,应采取湿式打扫的方式,喷洒消毒液来彻底清洁病房地面及特定区域,做到“每日清洁、早晚清洁”。医院还可通过循环紫外线的方式对病房进行全方位消杀,预防空气内潜在细菌,为患者提供良好、健康的住院环境。
(6)做好患者医院感染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应积极发挥其社区医疗护理功能,实现医院和患者、医院和社会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强化基本服务职能,做好患者医院感染健康知识普及教育,让患者自觉参与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例如患者自觉身体不适、出现感染症状时,主动报告医护工作者,方便医职人员及时发展状况,作出有效的应急方案,从而有效预防感染现象的产生或抑制感染现象的加重。
1.3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20.0版统计软件,对筛选患者样本临床数据予以检测。其中计数资料均以(n,%)表示,行χ²值检验。而计量资料则以(±s)表示,行t值检验。若两组数据在统计计算后得到P<0.05的结果,则分组结果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防治干预前后普外科患者感染率比较
防治组普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率(5.22%)明显低于参考组(31.30%)(P<0.05)。详情如表1所示。
3讨论
医院普外科感染现象的产生受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但通过长期临床经验总结,可以发现,感染病症多出现于一些高龄患者或多原发病患者身上,此外,患者手术时间过长、患者护理依从性较差等外部影响因素也易引发医院感染。因患者年龄过高,免疫力低下而引发的医院感染多属内源性感染,对于此类感染现象,医院应侧重做好病房卫生消毒工作,优化住院环境,并严格落实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此外,对于手术医师,应加强锻炼其专业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做好术后切口护理,严格奉行夫君操作标准,从而有效避免切口细菌感染,最终实现降低医院感染率的目的。针对因原发病而引起的医院感染类型,应适当提高对此类患者的治疗支持力度,执行严格的手术规范标准,合理把握手术时间,科学使用抗生素,做到提早预防,从而避免患者感染情况产生。
根据研究结果统计,防治组普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率(5.22%)明显低于参考组(31.30%)(P<0.05);防治组医护管理质量(92..40±8.30分)与患者满意度(93.50±7.90分)得分较参考组均得到明显提升(P<0.05)。由此可得出,通过设立专项普外科感染管理小组、加快完善与推进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医护人员感染防范意识、合理使用抗生素、奉行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做好患者医院感染健康知识普及教育等干预措施,能够准确降低普外科医院感染率。
综上所诉,医院普外科感染现象的产生受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务必要对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干预防治措施,方能有效减少或必变普外科医院感染情况的产生,保证普外科患者康复疗效,有效提高普外科整体医疗水平及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银梅,余红,杨惠英,等.某医院外科住院手术患者切口部位感染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6):573-575.
[2]张莹,孙丽丽,朴海燕,等.201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2):5410-5412.
[3]郭凤玲,温世宝,胡旻,等.2013年河南省60所中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1(10):2441-2443.
[4]刘瑞平,贾海琴,阿娜日瓦,等.2012年至2014年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6,48(4):453-457.
[5]张小红,何红,王玲,等.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2(18):4219-4221.
[6]黄朝机.基层医院普外科预防伤口感染的措施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3):1955-1956.
[7]曾元礼,冯润明,杨雪.基层医院普外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医学信息,2015(27):298.
[8]张跃飞,冀增海.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医药,2016(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