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个旧市大屯锡矿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 661100
摘要:本文主要对本次大理岩含矿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浆岩等研究。是实地观测坑、钻探揭露地质信息加以收集分析为研究方法总结出区域成矿规律,使之能更好的服务于找矿理论的完善。
关键词:大理岩含矿;成矿规律
1.前言
随着近几十年来的大规模开采消耗,矿产资源的保有储量急剧下降,老生产片区已经枯竭,严重制约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地质找矿迫在眉睫。只有加强成矿规律的分析研究,才能完善找矿理论。从而更好的拓宽找矿区域,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2.区域地质概况
2.1地层
本次研究范围为大马芦矿段西边之大箐东矿群(218线至218-1线)部份。所出露地层为中三叠统个旧组卡房段碳酸盐岩地层。具体见下表。
.png)
图1 中三叠系个旧组地层及其含矿性
下述为主要含矿地层文字说明:
T2g16: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与灰质白云岩互层,厚度变化大,为41.5-200余米,是高松矿田的主要含矿层位。由于灰岩与灰质白云岩组成的互层二者间化学、物理性质的差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易产生层间剥离和层间破碎,形成良好的储矿空间,区内探明的绝大部分似层状矿体及脉状矿体即产于此层中。
T2g15: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含泥质,具波纹状及虎皮状构造。上部夹2-3层条带状灰质白云岩,延伸稳定,下部为含燧石结核薄层灰岩,偶见有腹足类、瓣鳃类,海百合茎化石,厚336-662.7米。此层为区内另一赋矿层位,以产出脉状矿体为主,有少量似层状矿体产出。
本次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分析发现已有工程发现在T2g15层存在矿体及矿点:10-47-1、10-52、10-47、10-64-5、10-64-6、10-54、10-66矿体等及212至218-1线探获的多个矿点。说明该地层也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2.2构造
(1)褶皱构造:大箐—阿西寨向斜:该向斜轴迹自西向东、由近东西向转变为南东向,在西端与五子山复式背斜轴垂直相交,岩层倾角10°~25°之间,五子山复式背斜:该背斜位于高松矿田西部,背斜轴向北20-30°东,区内长约5公里;轴脊宽而平,两翼倾斜在20°左右。轴部出露地层为中三叠系的灰岩、白云岩,翼部为中三叠系个旧组地层灰岩。
(2)东西走向断裂构造:东西向构造系,形成时间最早,表现为一系列东西向的压剪性断层。区内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此类构造控制。由南向北主要为麒麟山、133、131三条主断裂。
.png)
图2 高松矿田构造纲要图
麒麟山断裂:出现于高松矿田中部,走向长大于6千米,倾斜延伸大于800米,破碎带宽6-30米,倾向北东,倾角70-83度,该断裂明显错断北东向断裂。在其深部矿化渐强,局部有锡矿体(如132号)赋存。起导矿及容矿作用。并与芦塘坝断裂、大箐东断裂及北东向转东西向层间剥离滑动构造,联合控制着矿群的分布。
133断裂:倾向南西,剖面图上局部倒转,次级断裂发育。根据已有工程揭露信息来看这些主干断裂均具有良好的导矿性。北东向断裂组断裂宽约为0.2-5米,走向长约为2000米,倾向延伸500-600米,倾角60-80度,局部倒转,在与北西向断裂交汇处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
131断裂:131断裂为一隐伏断裂,仅在1720m中段芦塘坝断裂西侧被坑探及钻探揭露。东西走向,北倾,倾角70°~85°。长大于1000m,倾斜延伸450m,宽0.1m~13m不等。角砾大小不等,其间充填含矿粘土和铁泥质物。蚀变矿化明显,1720中段局部含锡可达0.1%,1720m中段以下矿化增强,含锡较高,沿断裂产出含锡脉型氧化矿体。
2.3岩浆岩
深部有燕山中一晚期黑云母花岗岩体(γ53)。据钻探工程揭露的情况看,该区花岗岩体隐伏标高在1100-1400米左右,距地表约1200-1400米,处于个旧东区马松斑状花岗岩体与老卡等粒花岗岩体之间的深凹部位,其表面形态为一近东西向的凹槽,西部较高,东部较低(标高低于900米),在凹槽之中有数个小岩脉,小岩株突起;该岩体岩性与老卡岩体相似,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在其接触带上有工程揭露到矽卡岩硫化矿体。
3.区域内矿体特征
本次研究区域总计探获6个大理岩含矿型矿体。分别是10-73-3、10-73-4、10-73-5、10-73-6、10-73-7、10-73-8矿体。
(1)10-73-3矿体
产于在131断裂~133断裂之间的T2g15层位中, 受层间剥离带控制,呈层状产出。走向近东西,向南倾斜,倾角2~10°,走向长60米,倾向长20米。矿体厚度4米左右, 平均品位0.659%,矿石为大理岩含矿,有用元素以锡为主。上下盘围岩为灰白色细晶大理岩。赋存标高在1638---1648米之间。
(2)10-73-4矿体
产于在131断裂~133断裂之间的T2g15层位中, 受层间剥离带控制,呈层状产出。走向近东西,向南倾斜,倾角3~10°, 走向长69米,倾向长35米。矿体厚度13米左右, 平均品位1.529%,矿石为大理岩含矿,有用元素以锡为主。上下盘围岩为灰白色细晶大理岩。赋存标高在1619---1640米之间。
(3)10-73-5矿体
产于在131断裂~133断裂之间的T2g15层位中, 受层间剥离带控制,呈层状产出。走向近东西,向南倾斜,倾角5~10°, 走向长72米,倾向长36米。矿体厚度15米左右, 平均品位0.845%,矿石为大理岩含矿,有用元素以锡为主。上下盘围岩为灰白色细晶大理岩。赋存标高在1582---1618米之间。
(4)10-73-6矿体
产于在麒麟山断裂~133断裂之间的T2g15层位中, 受层间剥离带控制,呈层状产出。走向近东西,向南倾斜,倾角2~10°, 走向长60米,倾向长45米。矿体厚度20米左右, 平均品位0.817%,矿石为大理岩含矿,有用元素以锡为主。上下盘围岩为灰白色细晶大理岩。赋存标高在1584---1623米之间。
(5)10-73-7矿体
产于在麒麟山断裂下盘的T2g15层位中, 受层间剥离带控制,呈层状产出。走向近东西,向南倾斜,倾角2~5°, 走向长12米,倾向长9米。矿体厚度3米左右, 平均品位0.886%,矿石为大理岩含矿,有用元素以锡为主。上下盘围岩为灰白色细晶大理岩。赋存标高在1621---1625米之间。
(6)10-73-8矿体
产于在麒麟山断裂下盘的T2g15层位中, 受层间剥离带控制,呈层状产出。走向近东西,向南倾斜,倾角2~5°, 走向长12米,倾向长11米。矿体厚度5米左右, 平均品位1.301%,矿石为大理岩含矿,有用元素以锡为主。上下盘围岩为灰白色细晶大理岩。赋存标高在1612---1617米之间。
4.成矿规律
区域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矿体的性质、定位及产出形态受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的控制十分明显,是该矿区内东西向断裂构造联合控制层间锡石硫化物型氧化矿床并呈多层次密集产出的特殊地段之一。
.png)
图3 高松矿田花岗岩模型图
上图为花岗岩模型图,图中红色为花岗岩,自东向西黄色线依次为213、218、218-1线剖面线。从图中可以看出213至218-1线下部花岗岩存在一个北东向的突起。
4.1本次研究区域成矿空间分析:平面上,探获矿体主要分布于131断裂与麒麟山断裂夹持带中,少部分在麒麟山断裂下盘。
垂直高程上,主要在1580-1640米之间。即T2g15地层顶面下15至50米之间。
构造是矿液运移的通道,地层的层间剥离、层间破碎带则是矿液沉淀富集的储存空间。
断裂构造因素:经以往工程证实东西向的麒麟山、133、131三条主断裂皆为导矿、容矿断裂。但在本次研究区域仅生产勘探剖面-12剖及-10剖的133断裂(1590-1605米)含少部分矿,故主要视为导矿通道。
.png)
.png)
4.2本次研究区域成矿时间分析:首先本次区域内的地层形成时间经前人研究在208~250MA之间。按规律先有地层后生成矿体,那么成矿时间在地层形成后。其次成矿热液出自下部隐伏花岗岩体,花岗岩体形成时间在77~85MA之间。那么成矿时间在花岗岩形成同期或者之后。最后主构造东西向构造系它是热液上升和运移的通道。那么成矿时间在断裂构造形成后。综上所述,成矿时间推断应为81.4~85MA之间。
4.3本次研究区域大理岩含矿成矿类型原因分析:形成此类型的矿原因主要为内因及外因两个因素。
内因:即成矿物质的来源。本次研究区域内燕山中一晚期黑云母花岗岩体为区内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及物源。
外因:即温度、压力、围岩性质、地质构造等等。
本次研究区域内的个旧组容矿层锡平均含量5.36×10-6,是世界碳酸盐岩的5倍。又有层间剥离、破碎带的存在也就形成较好的矿源层。其次在主东西向断裂构造的影响下,形成等间距短轴状次级东西向、北西向小断裂及小节理加之撕裂的地层裂隙又成为较好的容矿空间。
最后配合恰到好处的温度、压力的因素影响就形成本次研究区域的大理岩含矿型矿体。
5.结束语
从上述对该区域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次研究区域完全具备形成大而多的大理岩含矿矿床的地质条件。有充足的矿质来源。多次构造-岩浆岩活动。产生了巨大的热能。有多条东西向断裂构造。使矿液有了导矿及容矿空间。T2g15地层的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易产生层间剥离和层间破碎,形成良好的储矿空间。
6.致谢
松矿总工办、一坑生产股、及六工区地质技术同事对本论文的资料收集整理、支持与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个旧东区层间氧化矿赋存规律研究》—陈兴寿、陆荣宇、周永恒、平树华.
[2]《成矿构造研究法》—陈国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