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思考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陈志强1 王斌2 何兵涛3 唐昆朋4
[导读] 摘要:我国经济进入了以经济增速换挡、动力因素调整、矛盾风险凸显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阶段。
        1.身份证号码:13042419890310xxxx   2.身份证号码:13068219820929xxxx   
        3.身份证号码:13042419900110xxxx    4.身份证号码:13012419900323xxxx
        摘要:我国经济进入了以经济增速换挡、动力因素调整、矛盾风险凸显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建筑业发展速度放缓,呈现出“新常态”的发展态势。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从劳务紧缺、竞争方式转变、资源节约、技术创新、从业人员结构调整等角度指出在建筑业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并在尊重建筑业自身规律的基础上,从政策扶持、技术创新、项目试点、企业发展模式调整等角度提出了发展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建筑;工业化;思考;策略
        引言:
        建筑工业化是一个涉及学科广、部门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其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生产集成化。目前,建筑部件中内墙隔板、叠合楼板、楼梯、外墙板、空调板、阳台等均已实现工厂化制作。在我国经济新常态 下,积极发展建筑工业化愈显必要。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进入了以经济增速换挡、动力因素调整、矛盾风险凸显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阶段。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处于“双去”(去杠 杆、去产能)叠 加,“三 低”(低 利 率、低 增长、低通胀)并存的 状 态,其实际表现既逊于往期目标,又低于市场预期。在此背景下,我国建筑业市场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尤其受当前房地产市场降温的影响,建筑业市场也在逐步降温。
        一、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内涵
        建筑工业化是运用最新生产技术及管理手段,采取设计施工一体化生产方式,通过模数化、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实现建筑构部件的通用化和现场施工的装配化、机械化,尽量减少施 工现场工作量、湿作业和人力物料消耗,达到高效建造节能环保的目的。 新型建筑工业化则是以施工总承包单位为实施主体,围绕主体结构建造过程进行优化配置资源,改变传统施工方式,采用机械化、工厂化、装配化的精细建造方式,节能环保,减少施工现场劳动力,提高建筑质量,实现建筑施工的质量好、工期短、成本低、安全事故少及环境保护的 目标。
        二、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
        (一)缓解建筑业劳务紧缺状况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我国建筑企业逐渐丧失了利用廉价劳动力发展自身的优势。近年来,建筑业面临着 劳务紧缺的问题,“用工荒”“招工难”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其构部件的生产主要在工厂里采用机械化操作完成,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据 资 料 显 示,在 建 筑施工方面,我国目前的劳动生产率只有32万元/人,但装配率达到50%时,劳动生产率会达到65万元/人,能提高一倍。可见,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将有利于缓解我国建筑业的劳务紧缺状况。
        (二)促使建筑企业竞争方式转型
        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将大幅度提高建筑的产品质量和整体品质。因绝大部分建筑构部件在工厂进行工业化预制,工厂车间采用自动化、流程化、机械化的连接及安装技术,可以不受冬雨季等不利季节气候的影响,也避免了传统建造方式由于现场制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导致质量难以控制的问题。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相对于传统建筑方式,不但在产品质量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在效率方面也会产生极大的改观,有利于改善我国建筑业高消耗、低效率的现状。同时,建筑工业化必将加大建筑产品的差异化,有利于缓解我国建筑业市场的同质化竞争,促进建筑业市场逐步转向以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三)促进资源节约,实现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建筑方式具有高能耗、高消耗的特点,据统计,建筑能源消耗基本上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30%,且1/3以上的城市垃圾由建筑业产生。传统的现场制作构部件方式会浪费大量的水资源,排放的建筑污水会污染环境,影响水质。可见传统的建筑方式会加重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通过建设集中的建筑构部件 生 产 基 地,实现了建筑工地由现场向工厂的转移,现场的湿作业生产被工厂工业化的生产所代替,可 节 约80%的水资源,节约30%的材料。通过替代传统的构部件的现浇方式,现场预制构部件的组装可减少60%~80%建筑垃圾。可见,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可有效减少现场施工造成的水资 源 的 浪 费,有效处理建筑污水和建筑垃圾。同时,施工装配化,可降低施工造成的噪声污染,降低运输遗洒和现场扬尘造成的空气污染,有利于减少 PM2.5。
        三、、新常态下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
        从中央到各省政府,应成立建筑工业化领导小组,成员应涉及财政、科技、质检、国 土、地税等相关部门,同时,成立市级工作机构。各市要统一对建筑工业化的认识,重视建筑工业化工作,组织专业人员,确保建筑工业化工作在本行政区域内能顺利开展。及时出台有利于发展建筑工业化的文件,做好统筹发展的顶层设计。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土地方面,优先考虑建筑工业化的土地供 给,在保障性住房的招拍挂条件中要求采用建筑工业化模式。对于建筑工业化住宅,在建筑面积上给予一定的奖励。在金融方面,支持企业多 渠 道 融 资。通过采用财政补贴等扶持方式,支持建筑工业化企业进行设备更新、部品生产等工作。在税收方面,应给予建筑工业化企业税收优惠,如解决预制混凝土构件企业的增值税进项抵扣问题。同时,把建筑工业化企业列入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范围,享受相关税收优惠减免政策,如对提供建筑工业化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的企业,减免一定的企业所得税等。
        (三)推动建筑工业化的技术创新
        当前,我国建筑业的科技水平整体较低,阻碍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进程。要设立建筑工业化专项资金,组织高校、研究所、建筑企业联合攻关,研发适应于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新材料,研究建筑工业化新型结构体系,开发建筑工业化管理软件,发展建筑工业化新工艺。设立奖励机制,促进建筑工业化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激励我国建筑工业化不断发展。
        (四)推动建筑工业化在学校建筑与办公楼中进行试点
        学校建筑与办公楼一般体型简单、功能单一,有利于进行标准化设计,可以将此类建筑物作为建筑工业化建造试点。在试点中发现 问 题,总结 验,然后向功能复杂的商业综合楼进行推广,这将更有利于我 国建筑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五)建筑施工企业要主动调整发展模式
        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产业规模的扩大,其规模效益将逐渐显现。我国建筑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在未来必将被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要认识并顺应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主动调整发展模式,避免被市场淘汰。大型施工企业在规模、人才、资金方面具有 优 势,可以发展以设计、生产、装备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中小型施工企业要集中自身优势,走专业化道路,为大型施工企业提供某一环节的服务。
        结语:
        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时代,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迫切需要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建筑产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不仅可以有效实施“四节 一环保”的节能减排目标,还可以实现提高工程 质量、降低工程成本、保证施工安全、缩短建设 周期等工程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罗威.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思考与对策[J].绿色环保建材,2019(03):215-216.
        [2]罗佳宁. 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建筑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研究[D].东南大学,2018.
        [3]张恒. 面向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本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研究[D].重庆大学,2018.
        [4]陈丽州. 重庆市建筑工业化发展关键制约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7.
        [5]黎庶黔.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若干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7(38):1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