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水电站右岸侧向稳定综合分析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陈益明
[导读] 摘要:新安江水电站右岸岸坡地形向河床倾斜,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按照设计要求开挖出足够的平台,使得右岸坝段特别是3#、4#坝段的侧向稳定和合力方向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偏低。
        国网新源水电有限公司新安江水力发电厂  浙江建德  311600
        摘要:新安江水电站右岸岸坡地形向河床倾斜,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按照设计要求开挖出足够的平台,使得右岸坝段特别是3#、4#坝段的侧向稳定和合力方向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偏低。根据右岸坝段侧向稳定存在的问题,电厂进行多次补强加固处理。通过右岸坝段变形、渗流等监测资料分析,可以认为右岸坝段坝基基岩稳定,坝体没有出现侧向位移的迹象。
        关键词:侧向稳定;补强加固;资料分析
        1工程概况
        新安江水电站位于浙江省建德市铜官峡谷,是建国后建成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0442km2,是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航运、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电厂。水库正常高水位108.0m,相应面积580km2,相应库容178.4亿m3;校核洪水位114.0m,相应总库容216.26亿m3,属多年调节水库。坝后式电站安装了9台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662.5MW(扩容后850MW),设计多年平均发电量18.6亿kWh。新安江水电站为一等工程,枢纽主要建筑物有拦河坝、溢洪道、发电厂房及开关站等。
        新安江水电站由原上海勘测设计院设计,原新安江水电工程局施工。电站于1957年开工,1959年下闸蓄水,1960年第一台机组发电,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
        2右岸岸坡地质条件
        坝址两岸原地形基本对称,山高坡陡,两侧冲沟切割不深,左河床地形平坦,右河床地形起伏较大,且有深潭断续出现,施工后,两岸坝头及近坝地形受到改造,形成不同高程台阶的人工边坡。
        大坝右岸3#~7#坝段地层岩性为泥盆系千里岗砂岩(DC)、石炭系乌桐石英砂岩(CW)及厚层页岩或页岩夹层,岩层产状为N35~50°ESE65~78°∠,总体倾向下游偏左岸,两种岩层呈不整合接触或断层接触(F1断层部分即沿接触带分布)。石英砂岩坚硬性脆易碎,页岩软弱,有的已软化乃至泥化,地质构造复杂,裂隙发育,部分裂隙中铁锰渲染严重,并常有黄泥充填。
        3右岸坝段侧向稳定存在的问题和处理
        新安江水电厂进行了首次和二次大坝安全检查,均对右岸3#~7#坝段侧向稳定进行了认真的复核。复核成果认为右岸坝段3#、4#坝段单独受力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能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存在侧向稳定问题;3#~7#坝段联合受力其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能满足设计规范要求,3#~7#坝段间横缝的并缝处理能解决3#、4#坝段侧向稳定问题。
        1992年首次大坝定检以来,右岸3#~7#坝段经多次横缝灌浆质量检查和补强加固处理,横缝内的结构状况及传力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横缝的空隙率有较大的缩小,可灌性大大减小。但从检查情况来看,没有一个横缝灌浆区的质量完全合格,横缝灌浆区内水泥结石胶结强度较低,缝面主要呈张开状态。针对横缝灌浆区现状,水泥类灌浆材料已不能满足横缝面充填和粘接的要求。
        2003年二次定检专家组意见:建议进一步核查3#、4#坝段坝基混凝土的胶结条件,落实混凝土/基岩抗剪断力学参数和3#~4#横缝、4#~5#横缝间传递推力剪力的可信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使3#、4#坝段侧向稳定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2006年3月完成2#~7#坝段坝基固结灌浆补强。经坝基固结灌浆补强处理后,其混凝土/基岩间的力学参数有所提高。
        2007年稳定复核结果表明,各坝段校核水位的特殊组合的稳定能满足或基本满足规范要求,3#、4#坝段在基本组合条件下稳定仍不足,但K′有所提高。
        2009年三次定检专家组意见:4#坝段虽经综合判断其整体稳定基本满足要求,考虑到4#~5#横缝灌浆效果差,传力可靠性较其它灌浆横缝为弱,建议采取措施加强4#、5#坝段的联结。
        2014年9月至12月,对大坝基础4#~6#坝段宽缝进行回填处理。
        4监测成果综合分析
        4.1伸缩缝变形
        (1)61m廊道,右岸坝段的3套测缝计(4#~7#坝段)开合度测值基本不变,过程线平直,而左岸坝段测缝计(18#~21#坝段)出现明显的年周期变化,低温季节张开,高温季节闭合,变化幅度在0.08mm以下,61m廊道伸缩缝开合度测值过程线如图2所示。左右岸测缝计所在部位坝体温度变幅接近,横缝开合度应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年周期变化)。查阅施工资料可知,为提高右岸坝段的侧向稳定,1960年在右岸1#~8#坝段横缝基础部位进行了水泥灌浆,增强整体性;1993年又在3#~4#、4#~5#、5#~6#坝段横缝进行补强灌浆,从实际情况看,右岸坝段横缝开合度测值基本不变,说明横缝灌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85m廊道左、右岸坝段横缝开合度均呈现年周性变化,高温季节闭合,低温季节略有张开,变化幅度在0.11mm以下。
        (3)各测点横缝开合度测值无变化趋势,说明各横缝无侧向压紧趋势。
 
        图1右岸岸坡坝段伸缩缝监测布置及开合度变幅分布图
        4.2倒垂线左右岸方向位移
        (1)4#坝段倒垂线(测点IP4-1)于1978年开始观测。位移受温度影响呈年周期变化,低温季节向左岸,高温季节向右岸。右岸岸坡地形向河床倾斜,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开挖出足够的平台,且2#、3#坝段基础存在厚层页岩,造成1978年~至今略有向河床(左岸)的位移,但位移量甚小。
        (2)6#坝段倒垂线布置2个测点,于1997年开始观测。2个测点均受温度影响,位移呈年周期变化,低温季节向左岸,高温季节向右岸,无明显趋势性变化。测点IP6-2(位于20.7m高程)位移变化幅度很小,年变幅在0.5mm左右;测点IP6-1(位于38.0m高程)位移变幅约0.7mm。
        (3)综合4#、6#坝段基础廊道侧向变形,4#、6#坝段变形规律一致,右岸岸坡坝段的左侧坝高大于右侧,从而使得坝段向右岸发生弯曲变形,即低温季节向左岸,高温季节向右岸,4#坝段位移变幅略大于6#坝段。说明右岸3#~6#坝段之间的横缝存在接触现象,温度升高时4#~6#坝段整体向右岸位移,温度下降时则整体向左岸位移。6#坝段没有出现明显的趋势性位移,表明6#坝段基础是稳定的,而4#坝段向河床(左岸)方向存在微小变形,但上下游方向无趋势性位移,与侧向稳定分析的合力方向不一致,综合判断,4#坝段坝基无错动迹象。
 
        图3右岸坝段垂线布置图
        4.3坝体垂直位移
        坝体垂直位移测点布置在坝顶、85廊道及基础廊道。
        (1)坝顶:3#坝段坝顶略有上抬(上抬量约1.6mm),7#坝段坝顶略有下沉(下沉量约1.7mm),1#、2#、4#、5#、6#坝段时效位移不明显。各坝段时效位移均较小,且已经稳定。
 
 
        图2大坝伸缩缝开合度测值过程线
 
 
        图4右岸6#坝段倒垂线位移测值过程线
 
        图5右岸4#坝段倒垂线位移测值过程线
        (2)85廊道:右岸2#~7#坝段时效位移不明显。
        (3)基础廊道:只有6#坝段以左进行观测,6#、7#坝段灌浆廊道、排水廊道、宽缝基础的垂直位移基本稳定,没有出现下沉现象。
        总之,右岸坝段大坝没有明显的下沉,垂直位移变化是正常的。
 
 
        图6坝顶垂直位移测点V04~V06测值过程线
        4.4基岩变形
        2005年,在右岸3#坝段基础布置2套基岩位移计,从监测资料看,基岩变形随温度作周期性变化,变幅在1mm以内,没有出现趋势性增大或减小现象,说明3#坝段厚层页岩变形稳定,没有出现明显压缩或膨胀现象。
        4.5基础扬压力
        右岸坝段所有扬压力测孔中,3#坝段灌浆廊道的3E1-1受库水位影响明显,扬压系数最大达0.85,超过设计值(0.37),其余测孔均较稳定,受库水位的影响较小,扬压系数均小于设计值。03E1-1经多次灌浆,孔内水位仍较高,但其附近的测孔02E1-2、03E1孔内水位较低且较稳定,说明03E1-1附近基础高水压的范围较小。可见,3#坝段扬压力超出设计值的范围较小,整体扬压力仍小于设计。
        总的来说,右岸坝基扬压力小于设计值,扬压力没有明显增大或减小的趋势,无异常现象。
        4.6基础渗漏量
        (1)灌浆廊道:2#~5#坝段多年平均渗漏量分别为26mL/s、65mL/s、30mL/s、10mL/s;6#~9#坝段渗漏量小于5mL/s。
        (2)排水廊道:6#、7#坝段多年平均渗漏量分别为63mL/s、12mL/s,8#、9#坝段渗漏小于10mL/s。
        总的来看,右岸各坝段基础漏水较小,且较稳定,没有增大趋势。
        4.74#~6#坝段宽缝回填处理对右岸坝段侧向稳定影响
        2014年9月至12月,对大坝基础4#~6#坝段宽缝进行回填处理,对附近坝段的扬压力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坝体自重,有利于右岸坝段侧向稳定。
        5结语
        (1)通过右岸坝段变形、渗流等监测资料分析,可以认为,右岸坝段坝基基岩稳定,渗流无异常现象,大坝及基础变形正常,页岩没有明显的泥化、软化迹象,坝体没有出现侧向位移的迹象,基础部位横缝灌浆效果较好,增强了右岸坝段侧向稳定性。
        (2)右岸坝段是本工程的相对薄弱部位,后期应继续加强对坝基变形、侧向位移、坝基渗流的监测,关注2~3#坝段厚层页岩的渗透稳定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