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梁庆庆 韦子娥 沈新福
[导读] 摘要: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而1+X就是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对学历教育进行补充,也就是说通过“X”对“1”进行补充和扩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需要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柳州  545000
        摘要: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而1+X就是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对学历教育进行补充,也就是说通过“X”对“1”进行补充和扩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需要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1+X证书制度;高职;人才培养
        一、相关概念内涵
        (一)1+X证书制度
        1+X证书制度中的“1”代表学历证书,“X”含义是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就是指将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标准考核相融合。职业院校是完成“1”的主体,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学历证书是学校教育质量的体现,在人才培养中起基础性作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反映劳动者所具有的职业技能水平,即在职业活动中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1+X证书制度能够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既实现职业教育的宗旨,又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通过“1”夯实学生的基础,通过“X”完成学生技能的提升,拓展就业渠道,实现“好就业到就好业”的转变,缓解就业矛盾。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属于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它对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规定。它规定了各要素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要求,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实施与进度安排、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配备等内容,并附教学进程安排表等。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是更好地培养人才。职业院校要对其中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运行安排、教学手段等都需要做出明确的要求;同时,还要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需求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以满足社会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融合性研究
        融合是指围绕某一个共同目标,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不同表现或者要求聚合集汇成一个统一体,是一种“和而不同”式的融合。此处融合性研究是指将人才培养方案与1+X证书制度进行融合,将原本独立的运行体系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统一的系统,目的是完成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二、人才培养方案和1+X证书制度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共同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职业综合能力、在各个领域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并且所培养的人才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一定要把培养优秀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使命来担当。高职院校学生都在20岁左右,正是专业能力和操作能力提升的大好时期。高职院校除了按照专业教学标准进行人才培养外,还要适时地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将技能等级引入人才培养中,让学生获取多个技能等级证书,实现“好就业到就好业”的转变,因此二者具有相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共同的企业需求
        当今社会科技不断进步,新旧动能正处在转换之中,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需要有一定的学历,还需要有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传统的职业教育还往往只注重学历教育,所培养的技能人才与行业、企业需要还有一定差距。而1+X证书制度就是将企业实际需求与在校学历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引入X将企业需求引入到职业教育之中,改变传统意义的职业教育对人才供给的影响,培养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体现产教融合。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融合,能够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保障。


        (三)共同的职业需求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职业教育不仅只是完成教育的功能,还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功能,体现类型教育的特点,德技并修、服务就业,满足新行业、新工种的需求。职业能力的培养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就业,解决企业需求,解决劳动者就业需求。1+X证书制度的实施就是实现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由此看来,高职院校进行的职业教育是职业生成教育,与职业培训都具有相同的职业需求,也就是说“1”和“X”都具有共同的职业需求。
        (四)共同的职业教育理念
        传统意义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用来指导完成在校学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而1+X证书制度中的“X”体现职业技能等级培训,是培训评价组织作为主体来完成的,二者具有共同的职业教育培训理念。培训评价组织需要对X证书的质量负责,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培训资源、考核规则和证书颁发都是由培训评价组织负责的。作为职业教育主阵地的高职院校要与培训评价组织紧密沟通,按照技能等级考核标准,不断改进办学条件,加大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力度,尽力满足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专业课程的设计
        (一)X证书课程设置应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
        X证书课程侧重于企业培训,主要内容来源于企业,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每个学校都有其特殊情况。因此学校要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人才培养规律,进行相应课程模块的开发。在课程模块设置之前,首先要对专业大类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大类开发课程模块,最后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形成不同专业的课程单元。
        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开发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首先,企业师傅与技术人员对各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将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划分,使其明细化;然后,校内专任指导教师与师傅一起根据各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分析要用什么样知识才能满足完成岗位任务要求,形成各岗位工作任务相关知识要点,即在岗位任务基础上进行知识构建。一般来说,具体岗位任务所需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必须掌握的知识、一般性知识与了解性知识。
        (二)X证书课程内容应作教学化处理
        由于X课程内容来源于企业真实工作内容,因此一般情况下这些内容不能直接作为教学内容而进行教学,需要进行教学化处理,也就是将真实工作现场转换为教学现场,通过分析真实现场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专业专任教师与企业带徒师傅一起进行岗位工作内容分析,通过对真实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对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养进行整合,使其成为符合职业教育和学生学习规律的课程内容。根据岗位需要明确岗位技能,将岗位需要与普适性知识相融合,根据每一个岗位技能内容,开发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实践教学内容。校内实践教学模块内容与企业需求实践紧密衔接,同时将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内容引入到实践教学模块内容中,强化职业素养培养。
        (三)X证书课程与人才培养课程衔接
        对于专业开设的课程,特别是那些与X证书相关的课程,课程模块内容要与X证书要求的内容衔接起来,避免课程重复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专业核心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6门组成,这是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中必须体现的。核心课程能够体现出专业的普适性,也能与X证书课程相吻合。可根据区域行业企业需求,将部分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合并调整。
        结语
        职业院校作为1+X证书制度主要实施者,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按照1+X证书制度的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模块,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中国吉林网.
        [2]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19]6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