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盼村一组滑坡基本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李富迅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4期   作者:李富迅
[导读] 摘要:寒盼村一组滑坡主要于2012年出现大量变形裂缝,之后几年变形迹象加剧,滑坡整体处于山体中下部,平面上呈圈椅状,前缘宽约315m,后缘宽约170m,斜长约177m,滑坡区面积约44628m2,厚度2.1~5.9m,平均厚度4m,总体积约17.85×104m3,主滑方向为194°。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队  四川德阳  618000
        摘要:寒盼村一组滑坡主要于2012年出现大量变形裂缝,之后几年变形迹象加剧,滑坡整体处于山体中下部,平面上呈圈椅状,前缘宽约315m,后缘宽约170m,斜长约177m,滑坡区面积约44628m2,厚度2.1~5.9m,平均厚度4m,总体积约17.85×104m3,主滑方向为194°。本文在对滑坡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滑坡基本特征等研究的基础上,对该滑坡稳定性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寒盼村一组;滑坡;基本特征;稳定性
        引言
        寒盼村一组滑坡位于松潘县水晶乡寒盼村一组,该滑坡于20世纪30年代发生过滑动变形,发育了一条裂缝LF12。2012年雨季,滑坡中上部发育了12条变形裂缝;2000年发育了1处滑塌体(HT4),2014年至2016年间发育了6处滑塌体(HT1、HT2、HT3、HT5、HT6、HT7)。该滑坡主要威胁前缘寒盼村一组17户12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总威胁财产约1620万。
        1工程地质条件
        1.1地形地貌
        滑坡区地貌属于中高山地貌。滑坡高程3136~3229m,相对高差约93m,滑坡区整体为斜坡地形,自然坡度15~45°,局部较陡(全貌见图1)。
 
        图1  滑坡全貌
        1.2地层岩性
        滑坡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地层,由新到老描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
        碎石土(Q4al+pl):分布于滑坡前缘平缓地带居民区,黄褐色、灰褐色,稍湿,中密,碎石含量约65%,岩性较杂,稍有磨圆度,充填土为粉质粘土。
        (2)第四系上更新统
        黄土(Q3eol):风积,分布于整个滑坡区,黄褐色,稍湿,成分以粉土为主,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含少量白色钙盐结核、碳质木屑;
        碎石土(Q3fgl):冰水沉积,黄褐色、灰白色,稍湿,碎石岩性为灰岩,含量约50-65%;
        碎石土(Q3al+pl):冲洪积,黄褐色、黑灰色,稍湿,中密,碎石含量约65%,碎石岩性为砂岩,磨圆度较好。
        (3)第四系中更新统冰水沉积层(Q2fgl)
        碎石土(Q2fgl):冰水沉积,黄褐色、灰白色,稍湿,碎石岩性为灰岩,含量约50-75%。
        2滑坡空间形态特征
        滑坡处于山体中下部,平面上呈圈椅状,前缘宽约315m,后缘宽约170m,斜长约177m,地形坡度15~45°,局部呈直立状,海拔高程介于3136-3229m,相对高差93m,主滑方向194°,滑坡区面积约44628m2,厚度2.1~5.9m,平均厚度4m,总体积约17.85×104m3,为一浅层中型牵引式滑坡。根据滑坡变形特征及地形情况,将滑坡分为中间强变形区和右侧的弱变形Ⅰ区、左侧的弱变形Ⅱ区共三个变形区。
        2.1中间强变形区
        中间强变形区后缘以LF10后的陡坡为界,陡坡上部为一缓坡,无变形迹象,为原始斜坡地貌;右侧边界以右侧小型山脊为界,该处出露了大量的冰水沉积的大块石,经调查访问,该小型山脊未发生变形;左侧边界以左侧小型山脊为界,经调查访问,该小型山脊未发生变形;前缘以居民房屋后陡坎为界,陡坎前为宽缓的平地,为寒盼村一组居民聚居区。
        2.2弱变形Ⅰ区
        弱变形Ⅰ区后缘以LF13后陡坡为界,陡坡上部无变形迹象,为原始斜坡地貌;右侧边界以冲沟为界;左侧边界以中间强变形区的右侧边界为界;前缘以居民房屋后陡坎为界。
        2.2弱变形Ⅱ区
        弱变形Ⅱ区后缘以斜坡上部陡坎为界,陡坎上部无变形迹象,为原始斜坡地貌;右侧边界以中间强变形区的左侧边界为界;左侧边界以冲沟为界;前缘以一高陡的陡坎为界。
        3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3.1滑体结构特征
        滑坡体物质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飞机坝组(Q3f)风成黄土,黄褐色,稍湿,成分以粉土为主,土体厚度2.1~5.9m。平面上滑体呈上部薄、下部厚的状态。
        3.2滑带土体结构特征
        根据勘查揭露,滑带土主要为黄土,黄褐色,含水量较高,含粘粒。从探槽开挖及钻孔揭露。滑坡滑面基本为黄土与碎石土的接触面(滑坡强变形区下部和弱变形Ⅱ区滑面位于黄土中),此处碎石土表层黏土含量加大,为相对隔水层,下渗的地表水在此富集浸润而形成软弱面。滑面形态表现为前至中部较缓而中至后部相对较陡,最大埋深约为5.9m。
        3.3滑床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该滑坡滑床为冰水沉积碎石土和第四系上更新统(Q3eol)风成黄土。
        4稳定性分析
        4.1滑坡稳定性计算参数
        (1)容重
        根据室内物理性质试验结果,滑坡体黄土天然容重值取19.6kN/m3,饱和容重值取20.5kN/m3。
        (2)C、φ值确定
        根据强变形区、弱变形Ⅰ区、弱变形Ⅱ区的物质成分及发展状况的基本特征,结合对滑坡的反演分析,综合确定滑坡的稳定性计算参数:
        滑坡在暴雨工况下(滑面位于黄土与碎石土界面处)滑面的C、φ值为:C=13.1kPa,φ=12.5°;滑坡在暴雨工况下(滑面位于黄土内)滑面的C、φ值为:C=11.9kPa,φ=11.2°。
        4.2稳定性综合评价
        通过稳定性计算,并结合勘查和现场调查情况综合分析,可以得出:(1)弱变形Ⅰ区整体在工况一(自重)下处于稳定状态,在工况二(自重+暴雨)下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在工况三(自重+地震)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局部在工况一(自重)下处于稳定状态,在工况二(自重+暴雨)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在工况三(自重+地震)下处于欠稳定状态;(2)强变形区整体在工况一(自重)下处于稳定状态,在工况二(自重+暴雨)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工况三(自重+地震)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强变形区局部在工况一(自重)下处于稳定状态,在工况二(自重+暴雨)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在工况三(自重+地震)下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3)弱变形Ⅱ区整体在工况一(自重)下处于稳定状态,在工况二(自重+暴雨)下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滑塌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工况三(自重+地震)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弱变形Ⅱ区局部滑塌体在工况一(自重)下处于稳定状态,在工况二(自重+暴雨)下整体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在工况三(自重+地震)下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
        5结论
        (1)寒盼村一组滑坡处于山体中下部,平面上呈圈椅状,前缘宽约315m,后缘宽约170m,斜长约177m,地形坡度15~45°,局部呈直立状,海拔高程介于3136-3229m,相对高差约93m,主滑方向194°,滑坡区面积约44628m2,厚度2.1~5.9m,平均厚度4m,总体积约17.85×104m3,为一浅层中型牵引式滑坡。
        (2)根据滑坡变形特征及地形情况,将滑坡分为中间强变形区和右侧的弱变形Ⅰ区、左侧的弱变形Ⅱ区共三个变形区。
        (3)滑坡区整体在工况一(自重)下处于稳定状态,在工况二(自重+暴雨)下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在工况三(自重+地震)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局部在工况一(自重)下处于稳定状态,在工况二(自重+暴雨)下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在工况三(自重+地震)下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GB/T32864-201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北京:标准出版社,2016.
        [2]蒋忠信.震后山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实用技术,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