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月5期   作者:张玲灵
[导读] 本论文探讨了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方法研究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方法研究,认为教师应该把握教学的温度、宽度、深度、高度,从而实现以“教”促“学”。要树立基础目标、成长目标、核心目标、长远目标,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加上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样就能在新一轮的课改的推动下,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基础教育阶段;核心素养;方法研究;解决问题
       
        从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走向“基于核心素养养成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是中国教育人,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小学一线教师、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人员等人在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实践与研究过程中在认识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和实践上的更深层次的变革;是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内容;是更好推进我国中小学新一轮的课改工作,全面促进“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势在必行。
        一、认识核心素养
        何为“核心素养”呢?又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中体现和落实“核心素养的养成”?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一直困扰着我们这些基础教育阶段一线的小学教师,我作为这些一线小学教师中的一员,也正在实践与理论结合中摸索前进。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5]。然而我了解到,人在受教育阶段,需要完成六大素养的养成,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那么,我认为核心素养的养成其实可以说就是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核心素养是看不见的,却又是带的走的,更是用得着的。就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教育过程中在形状、颜色、声音、感觉等方面都要关注到,形成“智趣教学”[1]的模式,从动作、形象、初象等方面引导小学生进入这样的一个思维状态。
        二、核心素养养成的教学方法
        2016年9月22-23日,重庆市举办了“第四届‘名师优课’——全国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与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观摩研讨会”,我有幸参与了全程的观摩学习。两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核心素养养成的问题上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及更多的思考。一线的教育经历让我明白,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有层次的艺术[2]。为了让这门有层次的艺术开出花来,兴趣变得尤为重要。而十几年的受教育经历,成就的是应试教育下的我们,一类只会答题的机器。一旦涉及运用与实践就好似被蒙住了双眼、捂住了嘴巴、塞住了耳朵、控制住了四肢般的无助。庆幸的是我国不断在推进着中小学一轮又一轮的课改,乘着东风,作为教育者的我可以坚持“顺学而教,以教促学”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让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愉快的发生。真正做到以“教”促“学”,老师让位于学生,使得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3],而教师只需要作为一个旁观者,必要时加以引导把握。说到这里,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教:
        (一)“挑逗学生”
        即把握温度。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每个过程该有的温度,让教学过程智趣交融。做到:
        1.“入乎其内”——乐意学;
        2.“沉乎其中”——喜欢学;
        3.“出乎其外”——迷恋学。
        比如在我教育教学中遇到一个学生,在来到我的班之前,不喜欢语文,甚至厌恶语文学科,厌恶语文老师,经常性的不做作业。来到我的班之后,他的妈妈亲口告诉我,他做作业做的慢,但即使到晚上十点,也要把作业完成,学习状态有了质的改变。只是因为他觉得语文老师有趣,语文课有趣。
        (二)“针对学生”
        即把握宽度。教师在教学过程往往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自己想怎么讲,就怎么讲,至于学生听得懂与否,想听与否都不再关心。然而学生一旦听不懂或不想听的话就学不进去,掌握不了新的知识点。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把知识点讲的更浅显易懂些。既然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是年龄在7到12岁的孩子,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语言儿童化,形式儿童化,反正孩子们怎么能懂,怎么想听,教师就怎么讲。

比如在讲到说明方法的时候,说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等等的概念,还不如直接以与学生们切身相关的事情具体举例。
        三、确定核心素养养成的策略教学目标
        印象中“解决问题”是教学领域中的“解决问题”,是一种题型,而如今“解决问题”摇身而变,成为了“课程目标”,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讲究策略。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而不是在碰到需要学生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束手无策,最后空着试卷。具体的策略教学目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材料服务需要——基础目标
        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教师不辞辛劳的准备一堆的教学素材,教学中“满堂灌”,还以为学生会收获颇丰,自己觉得得到很大的满足,收获大大的成就感。而事实是学生能够从教师提供的教学素材中懂得多少?吸收多少?又真正有多少是能够变成学生自己的,从而学有所用呢?这给教师敲了一个醒钟!作为教师,既然是学生的引路人,那么方向的判断一定得是正确的才行。教学素材的准备便是实现“解决问题”的基础目标。
        (二)经历形成过程——过程目标
        人们常常说到“过程比结果重要”。高楼大厦平地起,没有一层一层,一砖一瓦的垒砌,不可能实现雄伟的建筑。过程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小学教育来说格外重要。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一点一滴的让学生吸收、掌握,把老师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能随时随地加以运用,并还能有所自己的发挥,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教育学家们不是经常倡导:教育就是要实现让孩子踮起脚尖摘苹果吗?
        (三)体验策略价值——核心目标
        我给学生们上过这样的一堂课,一上课我就给学生们准备了一篇课外的短文阅读题,请大家完成,没有限定时间,也不催促,不做任何提示。等到他们几乎都完成以后,我告诉他们完成的时间,再将题目进行讲解。此后又发给他们一篇难度相当的阅读题,要求他们按照我教的方法步骤去做,再进行讲解对答案。最后请学生自己总结,这时的他们顿悟;“啊!原来可以这样。”这就能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策略的魅力。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完成所需要完成的事情,并有所突破,这不仅是学生在学校里应该学习的东西,更是学生们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能力[4]。
        (四)提升学生思想——长远目标
        所谓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导师。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用尽各种的方法或策略,为的就是想让学生们在掌握所学的知识后,能够形成自己的思想,然后加以运用。但要想真正做到有效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在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后都能够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却是非常难的。但我相信,这会是伴随着培养学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长远目标。
        四、养成核心素养——任重而道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方面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有赖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把握温度、宽度、深度、高度的同时,树立基础目标、成长目标、核心目标、长远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而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我不得不反思,这一切还得回归到我们教师的身上,只有教师从自身出发,抛弃“课堂是我的地盘,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先入为主的想法,树立一种难得的平等观念,改变角色、改变姿态、改变位置,以一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放心大胆的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这样才能有望实现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而我,将为此而不竭努力。
       
       
        参考文献:
        [1]徐斌.《徐斌无痕教育》.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褚宏启.21世纪核心素养及其培养[J] 《基础教育论坛》.2016年06期58页到59页.
        [3]孙思雨.《基础教育研究》.2016(17).知网
        [4]张贤志.《核心素养研究综述》.《教育视界》.2015(17).知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