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学生在学习方面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学困生的出现不可避免。所谓“学困生”,指的是那些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的学习,在学习上存在困难,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这部分学生。
学困生与学优生在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上有明显的差距,这些明显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其对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学困生在学习中存在着缺乏热情、自暴自弃,自认为“烂泥扶不上墙”,觉得自己永远都比不上别人,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从而在学习行为上认为“我不行”表现出一种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常常以烂为烂,破罐破摔,在课堂上精神萎靡、神情呆滞,听不进教师的讲课,回答不出提问,时而做小动作,时而伏在课桌上,时而东张西望。而且还存在着焦虑、沮丧、痛苦、烦躁等消极情绪时,便诱发他们逃避学习和厌学情绪,由于学困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与信心,就加快了学习成绩滞后的速度,造成恶性循环。学困生心理与生理的沉重负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这些学生往往受到学校师生的轻视,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调查研究发现,后进生往往有如下心理特点:
1、惰性心理
学困生得不到家长的关心、教师的关怀、同学的帮助,总是处处自甘堕落。做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学习被抛到九霄云外。他们一旦被列入学困生的群体,做事没有什么动力,自信心大减,人生态度悲观,自暴自弃,一泻千里。有部分脑子并不笨、思维很活跃、接受能力也强的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主要是在学习中懒于思考,懒于动口动手,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加上意志薄弱,遇到一些难的题目,不愿多思考,对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的学习任务难以坚持、缺乏毅力。久而久之,学习退步、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反过来又更加助长了他们惰性心理的形成。学生的行为方式一旦固定,习惯已经养成就会成为他们心理的稳定因素,惰性心理又会反过来影响到他们的日常学习行为,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课题组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学困生成绩落后的原因并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心理因素。因而学困生的培养转化要首先从解决心理问题入手,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并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以促进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2、逆反心理
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学困生的闪光点不易被发现,有进步容易被忽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不到及时的肯定,过多地批评、训斥是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学困生的逆反心理要比其他学生严重得多,他们大多数有反权威、反说教的逆反心理,其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对老师产生对抗情绪,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爱捣乱、起哄,甚至公开与老师对抗等。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一部分是源自教师,在课堂上,教师对感兴趣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往往目光温柔,言语亲切,期待他们能充满信心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使课堂变得活跃,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对一些学困生,有的由于不听讲、爱搞小动作,教师注视的目光就带有警告、怀疑和责备,由于他们对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多数不能完满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教师的提问还带有训斥性。由于他们在课堂上经常受到责备或冷遇,使之感到压抑,产生挫折感,进而对教师失去信任,产生对抗情绪。
另一方面原因是来自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恨铁不成钢,加上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学习不好、成绩不佳就大加训斥、责骂,学生虽然经过努力,但仍然难以达到家长的目标,进而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把学习上的挫折迁怒于老师和学校,产生对立情绪和反叛行为。
3、失落心理
学生成为学困生并非天生的命中注定,他们原来同样得到家长的喜欢,老师的关心与呵护,他们具有优等生的各种品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才被认为是学困生。一般来说,学困生在各个方面都不太令人满意,在家里经常遭到父母的责骂而得不到疼爱,在学校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得不到关心,同学们也歧视、疏远他们,感情上得不到交流,人际交往的圈子就会不断缩小,自然产生一种失落感,他们对自己要求不严,松弛怠慢,情绪低落,学习、生活随便而无动力,自信心减弱,有时出现违纪现象,其内心非常痛苦,犹如几只掉队的大雁,在高空哀鸣,失去前进的方向。
4、嫉妒心理
嫉妒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是在他人超越自我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反映。适度的嫉妒之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化作前进的动力,是超越他人的力量源泉。学生成了学困生以后,其自信与上进之心并没有完全消失,学困生具有嫉妒心理,它有积极的一面,但其危害性也显而易见,他们可能走极端,做出一些超乎寻常的事情。
5、孤独心理
在学校,学困生与优等生相比,得到老师的关怀要少得多,这个群体往往被老师、家长忽视。如果自己被他人当作学困生,心里总不是滋味,总觉得低人一等,部分“学困生”由于父母争吵甚至离异,缺少家庭温暖,因而无心学业,致使学业较差加上部分老师的疏忽,使得“学困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更感到自己孤独无助,久而久之,造成内向孤僻。由于心理作怪,他们不愿和其他同学交往,人为地创设孤独的环境和氛围,把自己封闭起来,与世隔绝。
6、焦虑心理
学困生大多对教师、家长、同学常处于猜疑的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堵“精神之墙”,处处戒备、自我封闭而滋生焦虑倾向,害怕上课、作业,畏惧考试,部分“学困生”基础差,学习难以提高,因而胆小孤僻,怕家长、老师批评,见了家长、老师就躲躲闪闪,学习过程中常常表现出焦虑心理。
7、冲动心理
学困生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一直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从未受到挫折,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和关心他人,有“小姐脾气”或“公子哥脾气”;另一部分来自问题家庭,许多学困生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意志较脆弱,情绪起伏波动大,敏感多疑,内心与表现不一致。一旦有外因刺激,易为所欲为,不计后果,比如拉帮结伙,打架肇事,逃学撤谎。尽管他们也能认识到其言行的错误与危害,但往往在情感的驱动下,无法理智对待,放任自流而产生可怕的冲动。
???俗语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学困生经过积极的诱导和自身的努力是可以转化为学优生的,无论是学困生还是学优生都有其个人自身魅力的一面,只要我们教育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无私而伟大的师爱去唤醒每一个学生的心智,一定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