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月5期   作者:张英
[导读]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得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个人学习、教师引领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教师全班教学,而复杂、综合的内容,比如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问题,学生的质疑等,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并且,一节课中合作学习次数不宜太多,以免随意性与形式化。宁少勿滥,注意抓住契机。
一、当思考出现困难时
        许多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因而,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但是,能由学生探索发现,教师决不能单纯传授和代替。因为,由教师传授的学生当时可能懂,但很快就会忘记,以后出现类似的问题还会出现障碍,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灵感,轻松解决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记忆牢固。
二、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个人的思想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来集思广益、协作攻关,从而使知识趋于完整,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优化。
        例如:从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木块上,截去一个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剩下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在讨论中发现从顶点外、棱长、面上三处裁截,可以得到不同的剩余面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同一道数学题,有些学生考虑问题单一,仅满足于一个解,甚至有的同学是一筹莫展,出现解题思路的僵化现象。这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拓宽思路,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条件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发现众多的新信息,解题思路呈现活跃状态,进而获得多解和优解。在交流中不但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等得到充分的发展,还培养了学生的多项思维,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去解答,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三、当个人认识较片面时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认识能力等相对缺乏,他们对一些数学问题的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对问题认识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例如: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有一个角的度数相当于另一个内角度数的,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多少度?学生解答这道题目时,速度很快,但是汇报出来的答案却有几个,大家争论不休,都坚持己见,并说明了用自己解答出来的结果验算了,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让组内成员充分发表意见。这样,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资源共享,学生在讨论中相互补充,相互受到启发,生成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己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中,同学们终于弄明白了,原来这道题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等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为顶角和底角两种,而且有两个度数相等的底角,题目中告诉“它的某一个内角的度数相当于另一个内角度数的”,但并没有明确指出究竟是顶角与底角相比,还是底角与顶角相比?因此就可以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顶角的度数相当于底角的,这时三个角的度数比是4:7:7,所以4+7+7=18,顶角度数为:180×=40度。
(2)、底角的度数相当于顶角的,这时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4:4:7,所以4+4+7=15,顶角度数为:180×=84度。
        四、独立完成低效率时
        许多数学知识都是建立在学生对大量个别材料的感知和实验基础上的,如果安排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实践就会明显不足,有时也是不可能的,这时采用小组合作,既可以保证为学生归纳数学知识提供更充分、更可信的感性材料,使结论更准确又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力量。
        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教师放录像让学生统计1分钟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的记录着,结果学生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于是教师再放一遍录像,学生的统计数据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的数据各不相同,能不能想想办法呢?学生这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几个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同学们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大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当录像放完后同学们胜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个人操作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时,可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将学习任务分解,共同完成,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任务,从而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五、彼此意见不同时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和自身思维方式、数学检验不同,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便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式和策略。因而数学课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各持己见,提出的解题策略各异,甚至出现彼此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或认为自己的解法才是正确的而发生争执。这时,不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寻找正确的解题方法。
        例如:一个长方形周长64米,长和宽的比是5:3,求面积?
        学生甲:(64÷2×62.5%)×(64÷2×37.5%)=240(平方米)
        学生乙:(64×62.5%)×(64×37.5%)=960(平方米)
        通过争论,学生明白乙的解法是错误的。因为这道题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求长和宽时,总数应是周长的一半,即长和宽的和,并不是64米,这样学生的两种思维得到了沟通、互补,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互补性,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效果。
        总之,交流与合作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的,也不能简单的进行规定,合作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为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服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选择适合或需要合作的内容,把握好每一次合作的契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